人工闭合生态系统——“月宫一号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narpalace1

博文

微生物学的鼻祖_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团队_月宫一号

已有 4570 次阅读 2015-4-17 17:22 |个人分类:月宫一号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小编语:前面的几期内容,我们的博士生孙伊和秦有才为大家介绍了很多关于“月宫一号”中微生物的小知识。这些“月宫一号”隐秘的居住者也分“好”与“坏”,例如植物和一些微生物之间有着“房东”与“房客”的关系,这些“房客”可以促进植物更好地生长;而有的“坏蛋”微生物却对舱室系统构成了威胁。看了这么多短文,不禁要感叹,这些神奇的微小生物奥妙还真多呢!那么,最初人类是怎样认识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呢?今天就让我们的有才同学带大家认识“微生物学的鼻祖”。

——————————————————

微生物学的鼻祖

作者:秦有才(博士研究生)

必大部分人对于微生物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生物只有模糊的概念,但是“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要刷牙”以及“不喝生水”等等这些卫生习惯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常识了。这是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些地方藏着许多“脏东西”,这些脏东西主要就是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实说起来,我们这些卫生习惯的形成,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开山鼻祖。“Dierken”,是列文虎克第一次发现微生物时给它们取的奇怪的名字,表示细小活泼的物体。下面左图就是列文虎克大人的画像,右边是他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微生物。A、B、F表示细菌,E、H表示球菌,G表示螺旋菌,C、D表示微生物的移动。


图片来自网络

文虎克1632年出生于荷兰,后来家庭出现变故,到16岁的时候呢,他不得不挑起养家糊口的担子。一开始,列文虎克到一家杂货铺做学徒,后来开了一家布店。他的生意可能并不成功,因为他很快转行做了市政厅的看门人。但是不得不说,也正是这个清闲的工作,促使列文虎克一不留神走进了微生物的世界。

实,这些无孔不入的微生物,随时随地在与我们打交道,甚至在我们体内到处安营扎寨,自由地钻进钻出。可是,由于人们不能用肉眼看见他们,因而几千年来,人类竟不知还有微生物这种神奇的东西存在。那么,列文虎克大人是怎么发现了这“小人国”里的居民呢?

文虎克工作比较清闲啊,没事转转,和朋友闲聊一下。偶然得知放大镜可以看清楚很小的东西,我们的列文虎克就感觉非常有意思,也想拥有一个放大镜来玩玩。可是在那个年代,放大镜是手工磨成,这价格必然不会低了。不出所料,列文虎克嫌太贵,买不起。那咋办,要不自己磨吧,反正技术又不难,只需要足够的耐心。结果,我们心灵手巧的列文虎克磨出了质量非常好的放大镜。后来为了观看东西方便,做了架子来固定透镜,一不小心制作出了当时顶尖的显微镜。

么,他的显微镜是什么样子的呢?下图就是列文虎克制作的一种显微镜,是不是结构简单?造型奇特?

图片来自网络

实,这个真的是显微镜,那个不比针眼大多少的圆孔,真的是镜头……然后靠近镜头的那个铁针,是样品台,在这块板子的另外一边,透过镜头观察。但让人更惊奇的是,传说,列文虎克做过一个放大倍率270左右的手持显微镜,似乎就是这个……

文虎克沉浸在微生物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后来干脆辞去工作,宅在家磨镜头做显微镜,想法设法地观察这些神奇的微小生物。后来,在好朋友的劝说下,把他的发现寄给了英国皇家学会,震惊了这群科学家。经过几番验证,列文虎克的科学发现终于得到了皇家学会的承认。很快地,列文虎克的发现震惊了英国的学术界,而他也很快成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文虎克的一生都在观察这些小东西们,为了观看这些神奇的小东西,先后制作了400多架显微镜,最高的放大倍数达到200-300倍。在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内,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个看门人竟登上了科学的宝座,为人类的健康、幸福,拓开了巨大的物质宝库!列文虎克的好奇心和坚持,帮助他完成重大的科学发现。这对我们来说,也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教育意义吧?

【版权信息】本文属于月宫一号团队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欢迎关注月宫一号微信公众号,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环境生物学与生命保障技术研究所 "月宫一号" 刘红教授科研团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全国空间基地生命保障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创建并维护。带您了解载人深空探测生命保障系统科普知识和最新研究动向。

如有帮助请点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34086-883243.html

上一篇:植物微生物的“好”与“坏”_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下一篇:月宫一号里的小精灵—固废转化微生物_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收藏 IP: 106.39.41.*| 热度|

2 刘洋 赵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0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