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读图偶拾(32)

已有 3398 次阅读 2015-3-16 19:12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之水

3月13日当当网送来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全三册),定价296元,实支231.3元。
2015-03-24当当网发来信息,此书降价至204.2元。唉!你这不是刺激我吗?

1994年读张中行《负暄三话》,有《赵丽雅》篇;1996年读金性尧《伸脚录》,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篇,写宋远。赵丽雅,笔名宋远、扬之水。陆续读扬之水《脂麻通鉴》、《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读书>十年》(全三册)、《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全书三卷,购卷三宋元明金银器皿卷一宋元金银首饰卷二明代金银首饰未购)。

近期相关阅读——从《奢华之色》到《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 扬之水:面无奢华,心有足金(新京报20141227日)扬之水:柳藏鹦鹉语方知——《金瓶梅词话》中的金银首饰东方早报·艺术评论2015-01-07),系作者为故宫出版社《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三卷本新书发布暨专题讲座《〈金瓶梅词话〉中的金银首饰》讲演稿摘录,“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这两句在《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不止一次。扬之水:“一面之瓷”与“一面之词”(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02-08),点评《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明代陶瓷》。扬之水:瓷盘上的一出折子戏(东方早报·艺术品论2014-03-10);扬之水:关于《瓷盘上的一出折子戏》(东方早报·艺术品论2014-04-09)。扬之水《“大书”:有形的,无形的——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读后》(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3日)。扬之水谈文学与文物(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03-01)。

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拣选文书

阅读《徐文堪谈西域研究》(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03-08),此文在“澎湃新闻网”上题作《徐文堪谈西域研究:那些到西域盗宝的人,除了斯坦因还有谁?》

之前阅读《张广达谈沙畹及法国现代汉学的转型》(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02-15),伯希和是沙畹的学生。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8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又刊登了新华社记者澄建拍摄的摄麻城建国一社的一组照片,并配以标题《一颗早稻大“卫星”》。

其中几个小孩子踩在早稻上的照片最广为人知,照片配发的文字是:“麻城县麻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创造了亩产干谷三万六千九百五十六斤的丰产记录。这块早稻长得密密厚厚,孩子们站在上面就像在沙发上似的。1958年第9期《人民画报》也刊登了于澄建的这组照片,标题为我国早稻又创世界高产纪录》。

麻城县麻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今为湖北省麻城市白果镇龚家埠村。曾读《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罗威廉所著,李里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对麻城地方史的研究,从14世纪的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张晓梅剪纸《三十里铺》

近日播出根据路遥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56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1982年去枝江出差,在当地学校借阅了一本当年第三期《收获》,在上面读到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连播节目听完《平凡的世界》,李野默播讲。《人生》拍过电影,周里京饰演高加林,电影插曲“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煮了那个钱钱哟,下了那个米,大路上搂柴禾,暸一暸你,啊……清水水的玻璃隔着窗花照,满口口白牙牙对着哥哥笑,双扇扇的门来哟 ,单扇扇的开,叫一声哥哥哟,你快回来。”至今难忘。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不时唱起的“羊啦肚子手啦巾哟,三道道格蓝,咱们见格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一个在那山啦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哎呀招一招的手……”,也很动听。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所唱的“提起个家来  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和了个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四妹子崖畔上灰塌塌。有心拉上两句知心话,又怕人家笑话。”我很喜欢。高家林与刘巧珍、黄亚萍;孙少安与田润叶、贺秀莲;孙少平与郝红梅、田晓霞、惠英嫂,路遥笔下的汉子都有钟情的女子。多年前在《十月》(或是《当代》?)看过一部长篇散文,论述陕北信天游,有些揽工的汉子常把东家的女子看成仙女(尽管并不漂亮),编进信天游在黄土高原上尽情地吟唱。

李斌《青花瓷》(油画)(青花瓷瓶,被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视作珍宝,在红卫兵手中被砸碎)

读雷宣《成都四中官办红卫兵抄家纪实》:(红卫兵来到雷宣的外祖父刘星垣家抄家)有三个大的樟木箱,里面全是画卷,看见箱子被抬出,外公强撑着走上去:“报告小将,里面有一套石涛的四画屏,很珍贵,请妥为保管。”“唵?你指一哈是那一幅画。” 四个画轴翻出来,一耳屎掺起来,“狗日的到现在还不忘宣传封资修哈!”,马上投入他们点燃的火堆化为灰烬。看见瓷器被抬出,外公不顾刚被掺一耳屎,又多嘴:“那个紫色的花瓶请千万小心,那是国宝,交给国家可已换许多外汇的。”“唵?哪个?”外公提出瓶子,小心翼翼的交到某同学手里。同学手提瓶颈,故意放在外公眼前,铁棍一挥,一声脆响,化为碎片。外公一声惨叫,哪个叫声时隔四十余年后仍在我耳中,那是痛入骨髓的惨叫!抄家过去若干年了,外公还时时不忘,说是那个瓶子至少可以换10000美元啊!


转帖(老树2015-03-05上传微博)  @老树画画 :一位民国先生,往来东方西方。常穿布衣长衫,偶尔领带西装。说话能中能外,处世可土可洋。黄酒红酒白酒,面包米饭粗粮。牛排咖啡火锅,奶油酸菜鸡汤。惯看经史子集,时谈科学理想。什么古今中外,打通稀松平常。

我理解这位民国先生当是胡适先生,联想到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一文中“以适之为大帝,绩溪为上京”语。

(转帖以下4幅图片的理由,太漂亮啦!)


巴黎歌剧院


未命名 #162, 2010年    摄影师Simen Johan


未命名 #178, 2013年    摄影师Simen Johan


黄恒日(福州)作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8326-874860.html

上一篇: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史料两则
下一篇:一组与水有关的动物图片(续五十八)
收藏 IP: 111.175.135.*| 热度|

5 杨正瓴 朱晓刚 武夷山 科苑往事 李颖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