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当然不是一年一度、搞了上千年的元宵佳节,也不是一年一度、开了几十年的“两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当然更不是其他突发新闻,而是忽然在几乎在所有网络上同步热传的、据说由柴静女士自掏腰包百万拍摄的大片儿《穹顶之下》。
“雾霾”这个话题很大,这个话题背后的水肯定也很深,所以关于“柴静”关于“雾霾”关于这部片子,在网络上的掐得尖叫声迭起。鉴于鄙人已经人到中年,且在混迹网络十余年之后对突发热点议题的反应已经变得比较迟钝,早以悟透了“且慢第一时间,并请保持非零距离”的真谛,所以我就没有像数年前那样,一个新闻话题刚弹出来就迫不及待地点进去看(也不怕木马病毒藏身在那个链接之中?),更没有随后立即拍案叫绝(觉),接着便大发感慨或大放厥词。。。昨天早上,在看到蒋继平兄的博文“你关注的是柴静还是雾霾?”【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872289.html】之后,我忽有感悟,便运用自己玩儿得最High的“撷英”技术,篡改了一下那篇博文的标题,写了条评论“你关注的,是柴霾?还是静雾?”蒋兄看过之后以为我是随便开个玩笑,其实我是认真的,并且承诺要为此专门写篇博文,这就是本文的来历。
“柴静”与“雾霾”这两个原本不相干的语词联系在一起,并打散重新进行组合成“柴霾”和“静雾”之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能很多网友在看到我自造的词“柴霾”之后会大为困惑甚至非常的反感——你这是啥意思?!你竟敢把柴教母的姓氏拿来调侃,大不敬啊!其实,我稍加分析你们就会明白。如果现在问起大家热议的、中国霾的主要来历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是因为企业们生产过程中废气排放的污染、不达标的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各种锅炉燃烧烟气的排放等等。那也就是在说,霾的出现,多半与化石能源(煤炭、石油等燃料)的氧化过程有关,这些用来烧火获得热能的燃料,如果搁古代,是被统称为“柴”的,所以,包括柴油燃烧在内的,由于燃烧或者类似与燃烧的高温放热反应过程所产生的霾,可称之为“柴霾”。这“柴霾”,是与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燃料有关的。
关于“静雾”,我们大家都容易理解其形象和意境,而且在产生机理方面基本没有争议。雾是在水汽充沛、微风和大气稳定环境下,热量散失温度降低造成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后发生凝结,在空气中悬浮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而形成的自然现象,细分的话还有“辐射雾”和“平流雾”之别。雾的产生通常是在微风的条件下产生的,这时我们感觉到的空气几近静止,所以我称之为“静雾”。现如今我们经常看到“雾霾”这个词,大概是因为霾通常伴随着雾同时出现,其产生条件是空气的自然流动性不好,既没有水平流动的空气——风,又没有竖直方向正常的热空气上浮产生的上升气流——逆温。
水平方向的风,可以把一个地方(例如工厂的工业生产,例如城市的人类活动)高度集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吹到其他地方,所以北京的蓝天其实主要靠吹,当然不是靠有关人员和机构吹牛,而是实打实地要靠的凛冽的西北风。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北京才历来有西面、北面“上风上水”的说法。借助竖直方向的温差(地面温度高,空中温度低)所产生的上升气流,可以把地表附近大气层里产生并聚集的大气污染物带到空中逐渐飘散。可能有人很萌地会问一句“污染去哪儿了?”我们倒是可以很简单地给一个回答——“浓度降十倍,那都不是事儿。”如果目前“爆表”的污染指数变成原来的十分之一,是可能达到“优良”级别的。假如把百十米厚的地表大气层里(这是人类目前活动最密集的区域)的高浓度污染物分散到数千米厚大气层里,或者把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污染物分散到数千平方公里的空旷区域(假如那里暂时没有人类活动),单从数据上看就可以下降一个数量级,如果考虑到自然界对污染物的处理(降解、降水、吸附等等),污染物浓度数据可能还会更低。所以说,靠着水平方向来风(最好是寒冷的北风)的“吹”、凭着上升气流的“捧”,是可以显著降低人类密集活动区域地表大气层污染物浓度、改善空气质量的。当然,如此“吹捧”能够发挥消减雾霾作用的前提是人类活动密集区周围污染物浓度本来就很低,否则吹走了自己产的污染物,却随风带来了周边邻居产生的污染物,结果是上下游进行污染接力,这样是不会有好的空气质量的。
目前,雾是可以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进行预报的,据此当然也会对霾进行预警。正是因为这种预报预警已经具有了技术上可行性,在有可能严重雾霾的气象条件下,重点地区其实应该对生产企业和人类生活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甚至是指令性的要求,对易产生重度污染雾霾的产生各种源头污染物的活动进行限制,这样或许可以减轻污染。即使人类目前对“静雾”这种大尺度广泛分布的自然气象现象暂时还没法打破,在减少点状分布、人类可控的“柴霾”污染物方面总还是应该有一点儿作为的。最后顺便说一句,该大片最后给出的“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大概可以理解为“柴霾”的撷英“拆卖”,这当然是一个可以给很多人带来发财机会的绝对利好消息,但从污染治理的角度去考虑,却未免显得南辕北辙了。试想一下,如果需要重点监控的污染源数量有限而且集中,可能还是比较好管的,反之,完全市场化了,倘若需要监控的污染源遍地开花,则管理的难度只会更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