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沙粒艺术画掠影
黄安年文
新疆是一个天然的画廊,在这里可以引发画家和摄影家们的创作冲动、独特构思和绘画、摄影风格。冯其庸老先生的《瀚海劫尘——中国大西部摄影集 西部散记》(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版),丁和先生的《流沙梦痕——丁和西域艺术影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向我们展现了这一事实。上海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不远万里来到新疆写生,又一次说明了这一事实。
这里展现的是最近十来年新起的沙粒画,新疆富有无穷尽的沙粒,这沙粒下有丰富的石油矿藏,这沙粒中有千年不朽的胡杨,这沙粒又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源泉和艺术流派。
*****************************附网上文章
(一)沙粒中的斑斕藝術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沙粒,常被人用作展示積少成多的意念,一粒一粒堆積,小山丘就指日可待。日本藝術家椿明子乃世界沙藝創作的先鋒,十多年前起開創出沙藝創作之概念,以天然沙粒糅合人工沙粒,製作出平面或立體的沙藝作品如繪畫、花瓶畫作、盆栽藝術。最近,師承祖父著名畫家稻田耕作的椿明子來港舉行沙藝展覽,讓香港市民可親身感受「沙粒間的斑斕幻彩」。文、圖:霍康琪
椿明子在訪問中表示酷愛大自然,其畫作中的主體亦往往包括了海洋、藍天、白雲等自然現象與靜態物體。像她臨摹的莫奈畫作《阿根坦爾帆船賽》、畢莎羅的《蒙佛高的豐收》、高更的《上帝之日》,以及其個人創作《這是2時38分》等,便是這方面的最佳例子。此外,椿明子擅長以彩沙畫的方式臨摹名師作品,包括莫奈、梵高、克里姆特、賽尚、慕夏與高更等的佳作。
繪畫人體難掌握
據悉,椿明子用以製作「沙藝」作品的沙大致可分為三類:來自非洲及北美洲的天然沙、用沸石染色的沙(共有十種顏色)以及經人工染色(水彩混色)的沙。說到以沙作為繪畫素材的困難之處,椿明子指此乃表達人物的皮膚,她笑說:「當我在繪畫人體時,膚色方面的控制與呈現會是一大困難。由於沙為粒狀,但人體的皮膚卻如此光滑,我在繪畫人物時便須小心掌握色澤,不然就會使畫中人看似患有皮膚敏感般的啊!」椿明子畫作中的人像處理極為細膩,特別是其臨摹作——慕夏的《白日夢》,效果絕對可媲美水彩畫作。
「相對於以顏料繪畫的原作,我認為沙畫更為立體,而當觀者站於不同角度與距離觀看沙畫時,畫中各部分的顏色亦會因而產生變化。」椿明子解釋,沙畫含有層次更豐富的色彩,特別是當展覽時附加了燈光的配合,整體效果能夠更為精緻、細膩。另外,椿明子又表示,她的沙畫創作製作時間由數十分鐘至一個月不等,作品大小曾試過細至掌心的一隻杯,亦試過大至一張長桌子。
說到需要將製作中的沙畫安然地保存長達一個月,筆者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沙粒可會較顏料難於打理,容易在製作的過程中產生混亂,或不慎讓沙粒遭大風吹走,須重新再創作?「有了膠水的幫助,沙粒被吹走的問題是可以避免;但相反地,我更常遇上的情況是:如何刮走已被膠水黐得牢牢的沙粒?」椿明子說。
「當我在臨摹名師的作品時,必定會先於畫布上畫下底稿,然後小心地鋪上不同顏色的沙,再將多餘的沙撥走。可是當我在創作自己的作品時,我並不一定會先繪畫底稿,而在製作的過程中,亦會不時對作品作出改變。」訪問當日,椿明子於桌上放置了十小杯顏色鮮艷奪目的彩沙,而展覽場內所展示出的二十件沙藝作品,均全屬色彩斑斕之作。
成沙藝先鋒人物
如此,不知她可曾嘗試以單色的沙,製作氣氛凝重的作品?椿明子說:「在不久的將來,我將嘗試用黑白兩色的沙,創作近似中國水墨畫的效果。」
椿明子的沙藝作品並不止局限於掛在牆上的平面畫作,還有立體的盆栽裝飾。訪問當天,她便展示出如何將一棵植物,放置於立體的沙作之中。「關於沙藝創作,我可算是開創的先鋒,雖說到目前為止,其發展已經歷了十多個年頭。可是,我仍然覺得這方面的作品數目並不太多。因此,接下來我仍然會專注於這方面的創作。」最後,筆者問椿明子,除沙粒外可有考慮以其他素材如小石粒等來創作?她表示對粒狀的物料分外感興趣,因此日後有機會當會作一些類似的嘗試。
■沙藝作品可以平面或立體的形式示人。
■日本藝術家椿明子乃沙藝的始創人,十多年來於這方面作出不同的嘗
試。(右下圖)以沙粒繪畫人體皮膚甚具難度。
■椿明子的個人創作:《這是2時38分》(左)及《地球的煩惱》(右)。
■椿明子的臨摹作,其中包括克里姆特的《吻》(右一)。
《椿明子的沙藝世界》
展期:由即日起至
地點:小西灣藍灣廣場地下(海洋劇場)
(文化廊)
http://hk.lifestyle.yahoo.com/070803/330/2cy62.html
************************************
(二)沙粒的生命
兼谈肖谷的绘画 文; 许 江
肖谷 弥勒会见记 布面油画
关于沙粒
这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小阁楼,位于老市区的地段。
肖谷打开推拉式的天窗,空中浮着一层都市的尘嚣。
肖谷将画架拉到靠窗的地方,打开四个白色的圆罐,里边,不同褐黄、不同粗细的沙粒,熠熠闪光。
肖谷抽出三把刮刀,开始用油和色来调制颜料。
此时的思绪,已越过万水千山,
融入了曾经生活和工作了三个年头的南疆阿克苏那延绵的山壑和辽阔的戈壁漠地。
肖谷的工作属于文化管理。
几年前,受上海市的派遣,赴新疆支边工作。
在那里,他担任过文化教育和文化管理的基层领导,
为新疆的建设留下了自己的一段人生。
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画家,新疆的山水和人物深深地印入他的心灵,
塑造了他作为一个画家的新生命。
“疆”,指辽阔地域的边界,
“弓”字边旁,说明这疆、这边界是打出来的,
所以那“土”藏在“弓”的怀下。
另半边,对新疆来说,那可是一幅形象的界画。
三横代表阿尔泰、天山、昆仑三条山脉,
正是这三条山脉将帕米尔高原高高擎举,
树立起这座地球大陆架的硕大顶冠。
那上下二个“田”则代表着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那沙质的炎热的土地和岩层,在三山的包孕之下
,蕴育着独特的文化与风情,这山、这沙以其宏博的起伏,
浑茫的沧桑,演绎着关于土地的真实的含意。这含意嵌在“疆”字之中,
嵌在中华文化之中,嵌在中国人的心头。
从新疆回来,肖谷带回了精心选择的四种沙粒。
关于沙粒的绘画
肖谷要将这沙粒,拌上油色,组成独特的语言,来表现新疆的风光与人物。
早在欧洲的中世纪,甚至更远,
就有过相当成熟的在特制的泥底上作画的方法,
在我们国家的克孜尔和敦煌等著名石窟中,
至今仍保留着近二千年前的绘画,
这些画也大多是画在沙岩和特制的土层之上。
这千年土层上熠熠生光的颜料是那样深深地打动了肖谷,
并滋养了他直接让沙粒裹着油色作画的冲动和理想。
肖谷作画不用笔,用刀。
他的三把亮光闪闪的刀,被沙粒磨得锋利,
又被油色染得斑斑点点。他像工匠一样将沙粒抹上画布,
这沙粒总在那里发光,却又特别有分量。
无论什么颜色,被这沙包裹着,
总有一种石窟沙岩的感觉,一种天山流风的感觉。
面对着这沙,肖谷仿佛就面对了新疆,面对了浩瀚无边的山脉和漠地。
肖谷知道,他对新疆生活的感觉就在这沙粒之中,
在这曾经呼吸过大漠流风、天山云气的粗细不同的岩砾之中。
要驾驭好这种飞刀积沙的技法,
肖谷将他的画面变得单纯。前些年,
在新疆他画了许多新疆风景。景中唯有天与地,
那地本身就是由这褐黄的沙粒生成,
现在,肖谷用油色加强了它的形态,强化了它的肌理,
把它又放回岩脉与大地上去了。
在《玛扎巴赫石窟》、《森木撒姆石窟》、
《叶尔羌》等以地名命名的画幅中,可以感受到这沙粒的单纯的呼吸。
在远山蜿蜒之处,在岩壑厚积的地方,
还可以看到几种不同粗细沙粒之间的变化。
这种变化使天地归于寂静,唯剩土地在那里呼吸。
正是这沙粒一方面勾联着肖谷与天山漠地的联系,
另一方面活化了他对这片土地深厚的眷恋。
关于沙粒绘画中的人
沙粒和刀,是肖谷自己的法门。
虽然这里面有其内在的因缘,但毕竟,这种表现难度很大。
肖谷仔细地探索着平面化的表现方法,营造着他自己所称的“二度半”空间。
这个空间的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克孜尔、
敦煌等古西域石窟绘画的影子,看到伊斯兰细密画的色块处理的方法。
透过这层沙粒,给我们深深印象的是那寓言般的深厚庄重的气息和浸染着这种气息的人。
在肖谷的画室中,看到过一组铜版画,其中有一张女性肖像,十分抓人。
浓黑的背景,衬出一张苍白的脸,黑色的眼睛,盯着画外的世界,
几缕风一般的发丝,掠过画面。
一种苍凉,一种风致,一种扰人的庄重和忧郁。这幅肖像看一眼,
就不能忘记。
同样,我们在《喀拉库里》,在《古丽》这些肖像画中,
都体验到相类似的感觉。那黑色背景、黑色头发围衬中的黑色大眼睛,
向我们盯来,又穿透了过去,射向远方。这肖像单纯、平面,却富有表现力。
肖谷的肖像画,总是以地名命名。
也许在他心目中,这人与这土地是相连的。或者说肖谷是通过这面庞,为这些土地制作肖像。
在《高昌》中,那女性端坐在褐黄的土地上,
干枯的河床从脑后经过,头顶上是皇冠般的高昌古城遗址,
这侧头凝思的姑娘正想着什么,或者说这片土地、这张画在呼唤着什么
。我们深受感染的是那悠远却又厚重的气息,那土地与人共在的怀古思乡的表情。
《伽师》是肖谷不多的、不以地名命名的肖像画。
画中两个兄弟般的老者,庄严地注视着我们。
但是他们的肤色却说明他们来自不同族群。
这兄弟般的肖像,不同的肤色,叙说的仍然是那片土地的庄重却又纠葛的历史谱系。
2001年,肖谷绘制了《弥勒会见记》,画中墙上是古回鹘文书写的佛教剧本文献,而那侧身而坐的老者,作为古龟兹国的后代,已经是一身“汗王”的打扮,正沉浸在悠久的十二“木卡姆”的吟唱之中。又是那个纠葛而又深远的宗教与文化的历史谱系,在褐黄的沙粒基调中,交织而成浓厚的气息,那种深重的文化寓言一般的气息。
肖谷的肖像画,女性多以地名而名,男性却有不同。这可否理解为在肖谷的意识中,女性代表了土地的母亲呢?肖谷在这里,试图通过土地与人的关系,来揭示内在的人的身份的问题。无论在哪一类的肖像中,那简括的造型,都正传递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悠远的感觉,赋予那种以一瞬寄寓长远的肖像的品质。那人,那精魂一般的人,受着沙粒的塑造,活在了那片土地之中。
肖谷之“谷”,本身就是承受和吸纳土地的。
有着这样坚韧的土地,丰收还会远吗?
把绘画当作文化去做
夏天,在徐汇艺术馆听肖谷谈画。喝着咖啡,忽闻奇异的旋律悠悠然绕梁而下。“热瓦甫弹奏的西域音乐。”肖谷介绍,“这音乐是画展的一部分。”画展,指的是正在那里举行的《西域——肖谷油画展》。
原来,上海画家肖谷有过三年援疆经历。三年中,对新疆所有的感觉都被他记录在案,通过速写、素描、油画——当然,他是画家嘛!还通过文字——他写日记,记工作、记游历、记艺术心得,一天不拉地记了厚厚三大本!那些被自视为“平民回忆录”的文字,显示了他良好的文字感觉,以及他对生活全身心的爱。
这样一个对生活全身心爱着的画家,有一天,当他的生活离开了寻常的轨道,当西域广袤的土地向他敞开胸怀,他怎能不激情满怀!“西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啊!”他不断发现着这个组成部分的精彩:米芾是西域人的后裔,其祖先在伊朗;昆曲中的南昆与维吾尔族有很大关系,元曲加上西域小调产生了南昆较早的曲目——海盐腔;季羡林、金克木先生都研究过古中亚文字,那些已经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记载了当年中亚与新疆、中原的交往……他的画、他的文字,日渐注重于美术考古。画家的使命仅仅是绘画吗?不,他把绘画当文化来做了。他画新疆,早已深入到文化、历史中去了。前新疆美协主席吴奇峰因此说他“比新疆人还新疆人”。在上海画新疆画得像肖谷这么深入的几乎没有。
肖谷的画,无论写人还是造景,无论色彩还是形象,简约而意蕴深厚,内敛而气势恢宏。那幅《弥勒会见记》,依据是季羡林先生考证出来的一个同名剧本,作者乃是一位信佛的回鹘人。肖谷在阿克苏地区花了足足半个月,从乞丐到马路上的弹琴者,一一挑剔,终于觅到画面中这位典型老汉。《西域——肖谷油画展》的97幅作品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考证的,讲得出故事的画比比皆是。他的画与闻名中外的龟兹壁画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西亚的细密画,也给了他源源不断的滋润。美院里教授的三维空间到了新疆似乎失灵了——那么空旷的地域,阳光明媚得感觉不到阴影,于是画面上出现了大平面、大色块,要么明亮、要么灰,肖谷称之为“二度半”空间。山上的岩石风化成的沙粒非常细腻,与油画颜料掺和在一起,有一种很厚实很干燥的感觉,由此他又实现了材料上的革新。
肖谷曾分析油画的价值:一要有原创;二要有母题;三要有技术;四要有故事;五要有人品。他认为,以此五条去要求一个画家,肯定好,其作品肯定值得收藏。这也正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吧。
http://www.uac.org.cn/dispbbs.asp?boardID=9&ID=26878&page=2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