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我不看好国内任何人写的李小文传记——希望陈安先生能够取得突破

已有 4901 次阅读 2015-1-16 13:34 |个人分类:人物沧桑|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李小文

     在当下的政治生态、社会文化语境与制约中,写作真实的、感人的、优秀的、具有思想冲击力的传记类似于“寻找戈多”。

  李小文先生放弃追悼会的想法是何时产生的我也不得而知。写作传记,需要了解与核实的内容太多。

  我想,小文先生在“生逢其时”的同时,也在感叹“生不逢时”。周瑜感叹“既生瑜,何生亮”,其实诸葛亮也有感叹。有研究称,诸葛亮欲吞并曹吴、一统中国之时,“天时、地利、人和”全挨不着。曹操的北方、孙权的东方均为和谐家园、人民安居乐业。诸葛亮与刘备的所谓霸业只是添乱而已。

  陈安先生发愿写作李小文传记,嵇少丞博友希望文采斐然的生花妙笔们通过选拔并加盟李小文传记作者的行列。

     我认为,优秀的、真实的、感人的传记的衡量标准是作品的分量,而不是作者的分量。关于资格,"血统论、出身论"相信年龄大一些的同志并不陌生。传记作品的影响力并不取决于传记作者的名气,而是对传主真实、生动的刻画。目前,鲁迅先生的传记已经不在少数了,然而,得到学术界与社会认可的似乎寥寥无几。我还是那句话:靠作品说话,作者的资格并不重要。

   杨振宁新传的作者惹得李政道勃然大怒、与杨振宁再结新仇。我想,传记作者应当也难辞其咎。传记作者的良心比文笔更重要。

  张纯如、陈坤作为晚辈,与钱学森先生似乎并无一面之缘,然而,张纯如的《钱学森》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陈坤扮演的《钱学森》在人民大会堂首映时,获得了钱学森家人与老同事们的高度认同(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时我正好在看新闻联播)。张纯如、陈坤懂多少物理?在他们成功演绎钱学森之前又有多少辉煌的业绩?

  写作好的传记需要惊人的时间、精力耗费与人脉、资金,不是一般人顺便能够进行的。张纯如写作《钱学森》的付出是他人很难做到的。

  陈安博友打算“访问50人”左右的计划我很赞同。写作李小文院士传记需要政府或个人资金支持,并且像小文先生所倡导的“你只管给钱,怎么做是我的事”。

   唯一刊登小文先生正式传记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地理分册)的文字与编辑质量并不太理想,第一篇传主“张相文”读起来就感觉在文字、语句、逻辑上存在一些生涩与错失。我曾将我的感受小文老师:“精装不代表精品”。

  我个人则希望,与小文先生有过往来或与对小文先生事迹感兴趣的海外朋友们加盟传记作者的行列。

   传记多几个版本没有坏处。



深切缅怀李小文院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0729-859964.html

上一篇:纪念李小文先生博文数量排名第一?— 非“网上好友“灌水之作?
下一篇:告别仪式上悼念李小文先生的特殊团体——老邪生前在科学网的博友
收藏 IP: 112.80.95.*| 热度|

5 陈永金 蔡小宁 王春艳 程娟 蔡庆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