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刘江琳晴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w373737 制造服务工程研究

博文

武汉大学真的稳居前五名吗?

已有 4278 次阅读 2015-1-15 09:3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近的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有国外的洋榜,有国内的土榜,还有网上校友们的娱乐榜。让人眼花缭乱,到底中国大学评价何时不再雷人。这不,武汉大学排出的武汉大学第五,国家确定的九所高校似乎没有武汉大学,怎么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退步的这么快,中国科技大学也竟然比山东大学差一大截,去问问高三学生心目中复旦和武大是一个层次吗,山大和中科大是一个录取分数段吗?这样的排行榜还有多少可信度。最搞笑的是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编制完成《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找不出词语来形容这批人的无知和外行,也懒得转载,懒得评说了。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2015年“中国一流大学”评价结果北大连续十年雄踞榜首 川大挤掉中大重返十强

2015年01月14日 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明海英 马力 柴雯


中国社会科学网湖北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马力,柴雯)1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2015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在各类排行榜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是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根据“一流的队伍、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绩效、一流的国际化、一流的影响力”五条标准,根据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和二八率原则选出的,在本次评价中,共评选出27所“中国一流大学”。

  《报告》显示,在中国一流大学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稳居5强位置,四川大学强势回归,挤掉中山大学位列第10。在中国一流大学的地区分布中,北京市独占鳌头,拥有5所;上海市紧随其后,拥有4所;湖北省、江苏省、天津市、广东省各有2所。在华中地区,共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三所高校进入中国一流大学行列,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携手进入前十,分列第5、9位。

  2015年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具体情况如下:

 

  据悉,这是该中心连续第12次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 本次大学评价的院校对象为国内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总计达到2524所,其中含923所普通本科院校(包括134所重点大学,652所一般大学,137所民办本科院校)、279所独立学院、1322所高职高专(包括305所民办高职高专)。本次评价的专业对象共有496个本科专业。

  本次评价最终获得了包括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独立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等14类共594个排行榜。


--------------------------------------------------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了《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2014 年版)》,由华东师范大学邝春伟副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已连续3 年发布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邝春伟从事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教学研究工作20 余年,曾牵头完成20 余个大型社会调研项目,并利用独创的全息调查方法连续六次成功预测美国总统大选结果。《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2014 年版)》完全基于中国各高校2005-2013 年间在各省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数据制作完成。

该排行具有以下特点(1)采取数据映射的方法解决了各省录取分数的可比性问题;(2)避免了其他大学评价体系指标选择的主观性;(3)大学排名指数综合反映了大学录取分数的次序及差距。根据《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2014 年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蝉联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前三甲,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分别位居排行榜的第4 至第10 名。这是真金白银


221445ww6rwbc6wwfwrucl.jpg




2015年“中国一流大学”评价结果揭晓
来源: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5-01-15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权威发布
2015年“中国一流大学”评价结果揭晓
北大连续十年雄踞榜首,川大挤掉中大重返十强

   (通讯员马力,柴雯)2015年1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隆重推出《2015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这是RCCSE连续第12次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这一结果是各种中国大学评价中评价指标最系统全面、评价思想最科学先进、评价方法最合理严谨、评价结果最准确权威的。
    本次大学评价的院校对象为国内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总计达到2524所,其中含923所普通本科院校(包括134所重点大学,652所一般大学,137所民办本科院校)、279所独立学院、1322所高职高专(包括305所民办高职高专)。本次评价的专业对象共有496个本科专业。
    本次评价最终获得了包括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独立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等14类共594个排行榜。
    在各类排行榜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是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根据“一流的队伍、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绩效、一流的国际化、一流的影响力”五条标准,根据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和二八率原则选出的,在本次评价中,共评选出27所“中国一流大学”。
    《报告》显示,在中国一流大学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稳居五强位置,四川大学强势回归,挤掉中山大学位列第10。在中国一流大学的地区分布中,北京市独占鳌头,拥有5所;上海市紧随其后,拥有4所;湖北省、江苏省、天津市、广东省各有2所。在华中地区,共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三所高校进入中国一流大学行列,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携手进入前十,分列第5、9位。
    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排名

学校名称

总分

所属地区序

类型序

1

北京大学

100.00

北京市

1

综合

1

2

清华大学

99.96

北京市

2

理工

1

3

浙江大学

89.02

浙江省

1

综合

2

4

上海交通大学

83.80

上海市

1

理工

2

5

武汉大学

78.87

湖北省

1

综合

3

6

南京大学

78.15

江苏省

1

综合

4

7

复旦大学

78.08

上海市

2

综合

5

8

吉林大学

68.23

吉林省

1

综合

6

9

华中科技大学

68.20

湖北省

2

理工

3

10

四川大学

68.05

四川省

1

综合

7

11

中山大学

67.51

广东省

1

综合

8

12

山东大学

67.45

山东省

1

综合

9

13

西安交通大学

67.27

陕西省

1

理工

4

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65.21

黑龙江省

1

理工

5

15

南开大学

65.05

天津市

1

综合

10

16

东南大学

64.98

江苏省

2

理工

6

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3.67

安徽省

1

理工

7

18

中国人民大学

63.64

北京市

3

文法

1

19

同济大学

63.56

上海市

3

理工

8

20

中南大学

62.96

湖南省

1

理工

9

20

北京师范大学

62.96

北京市

4

师范

1

22

厦门大学

61.66

福建省

1

综合

11

23

天津大学

61.60

天津市

2

理工

10

24

大连理工大学

61.36

辽宁省

1

理工

11

25

华东师范大学

61.33

上海市

4

师范

2

2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9.87

北京市

5

理工

12

27

华南理工大学

57.73

广东省

2

理工

13

   各排行榜的具体情况及更多详细信息请登录“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询。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2014年1月13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153-859585.html

上一篇:获得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奖的8位科学家
下一篇:元旦探访牛顿故居
收藏 IP: 86.158.127.*| 热度|

2 赵美娣 蔡小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0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