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被“潮”涌着走的惶恐与快乐

已有 3176 次阅读 2015-1-8 07:47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被“潮”涌着走的惶恐与快乐

 

许令仪推荐李启华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1月8日发布

 

  许令仪、李启华两位老师,都是和我一起在1954年入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她们在中文系,我在历史系,时间一晃,一个甲子走过了。昨天收到许老师来信,信中写道:

安年:你们好!近日李启华给我传来了她的这一作品,我读了认为此文有益于老年人继续求知,励志,有益于增加社会正能量。所以想到可否推荐给你,用到你的博客上。

读了这篇退休老师与时俱进的文章,会引起很多人的联想,无论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不妨抽时间读读。

 

*******************88

在大学教了一辈子书的我,退休时成了个“科盲”。

高科技飞速发展,来不及学明白某一项,它又向前发展了,别说现代化的信息、航天、军事、生物、管理等等工程技术,即使是普及应用于社会、家庭的一些高科技产品和生活方式,就使我茫然,惶然。这可能就是被科技潮冲击着、涌动着、裹挟着向前的感受吧?俗语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就因为生活在大学,生活在从事高科技研发和教育的儿女身旁的这个“潮”“河边”,鞋就湿了,就被裹涌着向前了。

我首先接受了他们为我更新配备的一系列较先进的厨卫电子科技产品:电冰箱、微波炉、电饭锅、烤面包机、电饼铛、电高压锅、电饮水机、电热水器、电淋浴器、自动洗衣机……原有的文化基础帮我轻松地掌握了它们,我的生活因此变得更舒适更卫生更便捷。

手机是女儿强迫我配备的。我一直不想拥有,因为没有了在职工作的频繁切磋交流,与亲朋好友联系,有电话座机就能满足需求。但女儿坚持为我买了一个小“诺基亚”,说即使我不向外打电话,但作为急救工具也必须配备,而且要求我出门必须随身带,因为万一在公共场所摔倒、发病,路人可依据我随身的手机的通讯录找来家人和医生急救;当然儿女也可随机“侦查”、“监控”我的行踪。孝心不能拒绝,我接受了这一流行的通信手段。虽然一次也没有用它招来医生,但我却多次被它救助:购物多了拿不动,请家政大嫂来接回;在旅游点和超市与亲友走散,用它联络上;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接听国际长途电话,不耽误我和万里之外的儿孙们交谈……因为我常常去外地 探亲,小住数月,来回换手机号,很不方便,女儿又为我换成有双卡设置的手机,这样一个手机同时可拥有两个城市的号码,方便多了。最近儿子又为我购买了一款中兴的智能4g手机,说是让我在没有网络的地方能上网通信,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因为一到没有联网的乡下,我就和国内外的亲人失联了。碰巧那天家里的网线维修,我的手机中有无线设备,竟能与外界联络,验证了这一功能。我就在惊奇中接受了这一高科技产品。但面对多功能又十分精密的“潮”手机,我又惶恐了,因为稍一触摸,正操作的页面就切换成其他系统了……女儿手把手地教我:先分辨符号,再一一了解其功能,再重点学习操作几项我常用的功能。十几天后,我又会用它打电话、发短信,还学会了收看和转发微信,能在微信中与友人对话交流,可阅读女儿从“订阅号”上为我下载的杂志短文和师友发来的美文…… 多功能手机使我的生活丰富多彩了。我发现,我竟不自觉地走到科技“潮”边了。

学电脑是我自觉的要求,早于手机的学用。

在职时,我和现在的青壮年一样追求与时共进、创新和超越,忙碌,辛劳了40多年(加返聘的八年)。退休初,很想静修,躲进书房,饱饱地读,随心地写。

家有藏书,大多是教学时用过的中外古典名家名著,读过,讲述过,再细读,也有新体味。但不久就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望了,进书店淘宝,初始还能有收获,很快,自己想要的纸质书籍就难买到了,有时买到,欣喜间发现是盗版的,印刷质量很差,文字错误多多,突然有一种被亵渎的感觉。最糟糕的是纸质书的字体小,带上400度的老花镜看起来都吃力。写文章,即景小絮,灵感火花的千字文,信马由缰,倒也省力,但稍有深度的游记随感回忆录就离不开背景资料了。即使被特许进图书馆里书库查找,一上午也找不出几本几页,而且资料老旧,依然遇到阅读时视力不济的困扰,等摘录下来,几天就过去了,这使我产生了一种力不从心老之已至的消沉情绪……

女儿答应帮忙,她把笔记本电脑搬到我的书桌前,问明我要找的内容,敲了几下,几秒间,我要的专题资料几十篇名录一下子呈现在我的眼前,她放大了字体叫我按键一一打开选看。开始,我选好了,她摘录下载印成纸质资料再给我用。几次后,女儿说:“你这是绕着弯子工作,直接用电脑写作多好!不光可以直接查资料,还可以直接用你会的汉语拼音写文,补充修改保存都极容易,字体可随心大小;如果学会上网,那你就变成“地球村”民了,你可以免费和国内外的亲友通信,还可视频聊天,可以广泛找到中外古今名著阅读,可以选择不同视频台的影视观看……”她这一通忽悠,真让我动心了:电脑太神奇了,它既是写文工具,又是图书馆、资料库,还是通讯枢纽,还是娱乐中心、购物市场、服务平台……是啊,它可帮助我完成我退休后的阅读和写作计划,它可以让我了解和融入现实世界,可以排解丈夫故去后生活的寂寞与孤独。虽然担心自己文科出身,没有科技基础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但强烈的需求欲望让我决心学会它。

女儿和多位学生是我的启蒙老师,教我开关机,教我认识页面图文含义,教我建立文档,教我选择输入法,教我写文、修改、保存。在学习的过程中,作为练习,我写了十几篇千字文的小散文,很受学生喜爱,我也增强了信心。

边用边学,有针对性的学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2003年秋我被返聘回中国矿业大学为全校学生开设外国文学选修课,学生多,教室大,我放弃了一辈子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知识要点的传统教法,向女儿学习制做能在多媒体教室运用的教学课件。这次制作,不光对知识内容进行了浓缩精选提炼,还巩固了刚学会的写文、修改、保存、移动等技能,新学了制作课件框、复制插入作品插图等本领。尤其是学会了在网上查找、选择下载相关资料,使课堂知识信息量大增,这是我在以往传统教学时不可能做到的(教材、课时、教法的限制)。课件可将浓缩提炼了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我不必照本宣科,不必写板书了,就有时间将名家的创作背景资料(包括社会的、自然的、作家的、作品的)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教材,自己循路找到相关资料完成简单的作家论作品论作业;我将作品的插图复制在课件上,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理解内容;我还在课堂上播放名著改编的电影,组织学生赏析讨论……这样就能在有限的课时内给学生够多的知识信息量和训练机会。课件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教学效果良好。

学会上网通信是我学电脑“攻克”的又一个难关。儿子赴美学习初期,我们都是通过邮局用航空信传递信息的;赴美探亲思念国内亲友也是用此方式表达,一来二去一两个月过去了。2003年初在美国加州儿子家中,不认识英文的我,面对很先进的美国电脑一筹莫展。儿子设法为我安装了中文软件,我用刚在国内学会的输入法写见闻、游记,排解异国生活的无聊,但仍无法与国内亲人交流。打电话很便宜,但我听不懂接线员的英文提示。儿子告诉了我接线员提示的三段话各是什么意思和我应对应操作的内容,说在第三段话后,直接拨国内区号和家里电话号码就可以了。就这样可笑地盲打了一个月。我强烈地想学会上网通信。儿子用连环画的方式教我,每一幅图都显示出电脑的相关页面,明示我每一步要打开的按钮:联网——找出儿子的(美国的)电子信箱所在的网站——输入账号和密码---选择写信项---输入收件人的电脑信箱号——写信(同于写文的过程;也可将事先写好的内容粘贴)—发送(可选择群发单显)。又教我收信的程序。我反复练习,直到能独立操作。当我自己把一封信发送给国内的女儿,瞬间就收到回信,她惊喜地表扬我。几万里的空间,在互联网上来回只用了十几分钟!后来我又学会了把写好的文章用附件放进信中,发送出去和女儿、学生们交流。接着我又学会了在网上浏览信息,一天,看到矿业大学教务处通知教师申请开选修课,我立即用我学会的本领给矿大教务处网站发了一份申请,申请下学期开设外国文学选修课,第二天就收到批准的回复,这是我第一次将本领用于公事。我真觉得我和他们近在咫尺。这就是“同在地球村”的含义吧!?惊喜使我自己觉得生命又有了活力。接着就是前面所说的回国后学做课件了。

后来,女儿为我同时配备了方便移动的笔记本电脑,2013年儿子年又从美国给我买回了更轻便的苹果ipad电脑(平板电脑),它可随身携带,不论在旅途、在睡榻上都可以使用。我用电脑主要是写文、看书、看信息,其次就是通信。我最早用电脑信箱(Emel伊妹儿)收发信件,最近学会了用微信,用“QQ”功能,它们既可发文字信,也可用视频和亲人友人面对面交谈,就近在咫尺间。至于照相、网上购物……那是我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作为“网民”我已有十多年网龄了,电脑和网络的部分功能改变了我的相对静止、落寞、孤独的退休生活,它使我总处在求知、开放的状态,丰富着,交流着,快乐着。凭借电脑和网络这个工具,十年间,我写了两本各十几万字的家史(回忆录),几十篇散文,主编了一本校友散文集;网上读的中外近现代的文史书籍和资料,早已超出了我原来的知识积累,也不限于单纯的文学圈子了。虽然每日上网的时间只有三个多小时,但遵循计划,日积月累,也小有收获了。

真是贻笑大方了,不难看出,这篇文章有吹牛的成分。其实我连什么是互联网都说不清楚,对于潮流的动向、趋势也知之甚少。即使对于电脑的运用,我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只是个科盲学生用老师教的“傻瓜”的方法学会了某个好工具的操作程序,反复实践,熟练了罢了。离开了老师(儿女、学生、友人)的指点,我是寸步难行的。如果电脑、手机、家电出了一点问题,我就全傻眼了。即使如此,我仍觉得自己被裹进“潮”了,起码“鞋湿了”,我很享受这种天天有收获的快乐。我会乐此不疲的。

李启华2014-12-24    (77岁生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857405.html

上一篇:赞义冢研究第一人欧济霖老人的奉献精神
下一篇:挂寄被天通苑邮局无辜退回的退条物证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5 姬扬 许培扬 黄永义 杨华磊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