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MOOC学习感悟系列(2):《心理学概论》

已有 5675 次阅读 2015-1-5 00:02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Mooc, 心理学概论

MOOC学习感悟系列(2):《心理学概论》

By KANG D

本学期选了清华大学彭凯平老师所讲的《心理学概论》mooc课程的学习。本门课程的教学平台是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属于“社会科学”,中文授课,共13周,每周5.0小时。课程为基础课,无先修要求。

由于自己本科专业读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没有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所以选择了此门心理学的入门课程。

一、学习笔记

第一章内容小结:心理学不是相面、算命。研究的不是个案,是普遍规律→大数原则。心理学不只是心理咨询。教育,军事,体育,经济,政治,通信,工业心理学…心理学不是常识,心理学可以解释常识,也可以解释常识的错误。研究领域:人类的心理过程、心理行为。心理学研究长期以来存在 负性偏差,有强烈的生物化倾向;提倡研究人类 主动的、积极的 心理活动。研究方法——心理学是不是科学,主要看他是不是使用了科学的方法:证明证据来证伪;问题提出→ 设计实验 → 数据收集 → 分析。【三种数据收集方法】a) 观察;b) 自我报告/内省法,数据真实性可能有问题;c) 实验设计,实验的研究方法:d) 自动采集:新的方法大数据时代,能自动采集很多人类自发提供的数据。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考量(三个原则):1) 知情同意: 在 知情 的基础上 自愿,可以随时退出;2) 事后说明:且,若造成被试身体或心理的不适,必须使其恢复;3) 最小风险: 不能对被试造成伤害

第二章内容小结:1、知觉是我们人脑对刺激物体的整体的观察感受 整合 加工和解释。2、两种知觉加工方式:从下而上的加工:对刺激的分析始于感觉受体,然后再上升至大脑和心理的层面。从上而下的加工: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期,先从较高水平的心理过程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进而形成感官认识。3、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格式塔: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主张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2)选择性: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3)理解性:人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记录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4)恒常性: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第三章内容小结:思维: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级的形式:加工→归纳、推理、判断。思维工具——表象:对外在世界形成的各种直观的形象,源自于生活、体验,对世界的一种知识的表征;特点: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感觉与思维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变量、桥梁(感觉—表象—思维)。

1、想象:利用记忆中的表象加工、改造、充实新的形象。新颖性,形象性。2、概念:人类形成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包括特征的认识,也包括区别性的认识,也就是这个事物跟其他的事物,有什么样的不同。3、 问题解决&思维判断。4、影响问题解决。1)知识表征:对信息的整合和存储。2)思维定势:解决问题时,常会倾向于使用以前曾经成功使用过的策略。(路径依赖)3)功能定势:对某件事物的应用,往往局限于它最常用的功能上,而对其他可能的创造性应用视而不见,这会大大限制问题解决的效率。4)动机和情绪5)其他:环境,文化,组织,客观条件5、创造思维——最伟大的思维活动。二维度理论:新颖性 Originality + 有用性 Utility OU效应(恍然大悟)。创造性思维特点1)独特性:与众不同2)流畅性:在单位时间内想到很多有关联、有意义的事物3)变通性:在条件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否有其他替代方案。

第四章内容小结:1、意识:对自己主观体验的觉知。具身认知: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皮埃尔·布迪厄,人类的资本三种表现形式:1)社会资本,社会地位、社会关系2)经济资本,资源的掌控3)文化资本,人通过教育与学习,形成的身体、精神和行动三位一体的知识、教养、人际关系、气质等表现2、意识的特性

1.主观性: 2.选择性:我们选择关注应该关注的东西3.连续性:威廉·杰姆斯,意识流4.自发性和主动性:外在的刺激、概念不断启发出来。3、 意识的表现形式1.梦, 2.睡眠。3、自我效能误区:自大效应、乐观主义、虚假的独特性——虚假的共识:往往从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习惯去推测他人的心理的习惯和行为、过分自信。4、自我意识1)主体自我:人类认识自我的过程和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机制。2)客体自我:主体作为客观存在的个体所认到的自我,是个体与环境、他人之间的作用产生的,是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和评价而认识的自我。5、自我意识的文化差异6、自我意识的调节方法。增加自我调节力量的方法:1)增加自我调节力量的总量,如做平时不太愿意做的事情2)恢复自我调节力量的消耗。

第五章内容小结:语言有什么用:语言的相同可以使人类产生心理积极的反应,人类的灵性来自于我们能够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思想,语言也跟思维有关系,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语言是通过声音和符号传递信息的一种过程,一种载体,一种媒介。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唯一以视觉加工为主的语言。语言影响视觉记忆、语言影响物品记忆、语言影响时间概念、语言影响空间知觉、语言对思维最大的影响在于我们的判断决策和分析。二、沟通发生在关系之中;沟通也是资源交换,具有很大的功利性;沟通也是符号传递过程,借助文字,信号等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思想和意义,是有关系的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第一种:演示性的非言语动作。第二种:适应性的非言语动作。第三种:手势语。第四种:控制性非言语动作。第五种:面部表情。沟通的风格:高语境沟通风格:是指在与他人沟通交流中,不仅关注对方的言辞,更注重对方说话的方式、场合以及其他情境性因素。低语境沟通风格:是指在与他人沟通交流中强调关注话语本身的内容,而不太关注情景的背景信息的影响

第六章内容小结: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爱是一种复合的人类的感情。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情绪是感情的过程,是个体需要与情境作用的过程。情绪的特点:情景性机动性 暂时性。情感的特点:稳定性 深刻性 持久性。情绪作用:激发心里的能量、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人际交流的工具和手段、连接群体纽带作用。James-Lange情绪理论:人类的情绪,是对外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种反应。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沙赫特-辛格情绪归因论:同样的生理反应,如果评价不一样,情绪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沙赫特-辛格实验:大脑对来自环境中的刺激,自身的生理反应加以认知评估,而其结果会使人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达尔文的情绪进化理论;人类所有的情绪活动,都是六千万年进化的产物。艾格曼基本情绪理论:人类的情绪都是通过面部表情表达出来的,可以由同样的心理的因素所激发。艾格曼——面部表情反馈理论:情绪表现规则:衰减情绪反应、放大情绪反应、综合情绪反应、限定情绪反应、掩饰情绪反应、丹尼尔-高尔曼:情绪智力。差异表现:感受情绪能力、监控情绪能力、利用情绪能力、对情绪意义的理解。

第七章内容小结: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和海德尔(Fritz Heider)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人是如何去分析、理解、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这样的研究在心理学上叫归因研究,也就是我们对行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判断、给予。海德尔发现我们对人类自己和他人归因主要在三个维度上进行:一个是这个行为是由内在的原因引起的还是由外在原因引起;二是关注这些行为的稳定否;稳定的原因是长期、持续、不间断地影响,不稳定的原因是短暂、片面、局部性的影响。三是关注行为的可控性;有些影响我们行为的原因是可以控制的,自己的欲望、需求,有些是不可控的原因,天灾、人祸、他人的错误。归因的研究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理论叫做三维归因理论,他认为如果我们真的要分析一个真的行为原因,一定要考虑三个很重要的因素,即共同性、独特性、一致性。三维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分析判断人类行为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基本归因误差的造成有四个重要的原因:1.个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我们对人类行为的分析原因不一样。2.时间的长短的影响。3.基本归因误差的造成还受到这个人对象差异的影响。4.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第八章内容小结:文化的认识论——以梁启超关于中国人对自己的认识发展的四阶段论为例(1)中原之中国——通过中原地区的文化差异来比较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从而了解中原地区的核心文化的特点(2)中国之中国——通过中国的文化差异来比较周边地区的文化差异,从而了解中国的核心文化的特点(3)亚洲之中国——通过中国的文化差异来比较邻国的文化差异(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地区),从而了解中国的核心文化的特点(4)世界之中国——通过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的比较来了解分析中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文化的定义:(1)西方社会所理解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物质上的、知识上的、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具有非物质性、精神性、内在性的特点(2)古代中国所理解的“文化”:文化即文治与教化。文化的类型(1)客观的文化——文物、典籍、古迹、生活方式(2)主观的文化——精神、气质、人格特性。文化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别人的比较,来达成发现自己、了解自己、超越自己、升华自己的目标。文化心理学指向的问题:(1)理解文化(2)首先,检验已经存在的心理学理论及其证据是否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2)其次,文化是否能够变迁,即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否越来越受到来自其他不同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影响、又产生怎么样的影响(3)再次,通过文化心理的研究证据,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和理解,升华认识主体自身的文化差异。文化心理学的三大主流派:(1)文化比较心理学(2)本土心理学研究(3)文化心理学研究。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别的文化心理学研究:观点:人类的自我概念是文化的产物——个人主义文化弘扬提倡独立的自我概念,团体主义文化提倡弘扬相依的自我概念。整体性知觉和分析性知觉的心理研究。观点:关于一种系统性的有预测意义的实践价值的文化差异的心理研究。文化启动研究:观点:不同语言和不同价值理念的文化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

第九章内容小结:

 

第十章内容小结:中国人的学习其实是强调勤奋,刻苦,尊师重道,强调吸收,理解学以致用;西方人的学习更多强调辩论式的学习,评价式的学习,强调知识时自身产生的认识,强调追求真理的学习。学习他不是简单的适应,喜新厌旧不是一种学习,它只是我没对新的刺激的一种自然的适应的反应,因此学习一定要有行为和心理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习是通过经验和训练所产生的,行为和心理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类和动物的学习不光是产生行为的变化,思想的变化,也会产生情绪的变化。遗忘是新信息和旧信息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结果。增强记忆的方法:联系时间对于我们的记忆肯定有很大的帮助,语义加工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惊醒有效的记忆,任何的事情如果我们知道他的意义所在,我们就很容易记住它理解它。我们采用位置记忆,在心里把我们需要记忆的东西与我们熟悉的位置联系起来,可能对我们的记忆有很大的帮助,减少干扰也是我们可以依赖的增强记忆,当各种干扰的刺激被控制被排除后,我们的记忆效果一定会被提升,环境的恢复容易恢复记忆,情绪对我们的记忆也有特别大的帮助,情商一个很大的方面看我们人能不能调动自己的情绪帮助我们记忆学习,解决问题,行动对我们记忆也有效的帮助,当坐下来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休息,当我们行动,我们需要对环境做出准确的认识判断,这其中也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深刻的认识。

第十一章内容小结:我们为什么要学积极心理学?其实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生存挑战,不是禽流感,不是地沟油,不是雾霾,而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我们人类在两个重要的心理维度上,发生了严重的滑坡:一个是我们没信仰,也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意义,产生了严重的忽视,淡漠,我们人类从1800年到现在,对于意义的探索变得越来越少,第二是我们的幸福和积极心态发生了严重的滑坡,我们已经开始不怎么关注我们人类积极的,主动的心理的活动,这就是为什么联合国前年(2012年)宣布3月20日是国际幸福日,以此来唤醒全世界人民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和追求。

为什么积极心理学变得如此得重要,为什么人类在二十一世纪必须面对有关我们心态的问题,最近的大数据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滑坡其实与我们过去二百年过分强调功利主义,强调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丛林原则所带来的伤害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看一看在过去两百年人类的功利主义的上升与我们的积极心理的下降密切相关;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个人主义的过分强调,在过去两百年人类谈到更多的我、我自己,很少谈到我们、我们大家;第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化对于我们的影响,人类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失去了传统的社会网络的保障,失去了传统道德约束的规范,自己的内心坚强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证实由于这种城市化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福利和方便,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挑战,使得我们陷入一种现代化的心理陷阱,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对道德的模糊,对自我意识的关注,对我们存在意义的迷惘,同时对我们心理的压力的增加,这些都需要积极心理学的应对,需要积极心里学的帮助,这也是我们中国过去一百多年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教训

二、学习进度

 

三、学习感悟

这次慕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首先是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知道原来学习的方式是可以这样便捷。很容易就可以听到国内知名老师的课程,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强烈的兴趣。而后,该课程视频制作的非常精良,方便我没有基础的人士听课。最后,课程的内容非常棒,确实给了我很多启示。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个人认为这门课程非常适合0基础而对心理学又有兴趣的人员听。

 补:证书如期拿到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5920-856489.html

上一篇:MOOC学习感悟系列(1):《身边的营养学》
下一篇:MOOC学习感悟系列(4):《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收藏 IP: 220.163.2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