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MOOC学习感悟系列(1):《身边的营养学》

已有 4559 次阅读 2015-1-4 23:37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Mooc

MOOC学习感悟系列(1):《身边的营养学》

By Jing MX

《身边的营养学》是在edx平台上的课程,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许雅君教授讲授的一门课程。课程共开课7周。

一、《身边营养学》课程脉络

第一部分概论和蛋白质 (Protein)

第二部分脂类 (Lipids)

第三部分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第四部分膳食纤维 (DietaryFiber)

第五部分维生素 (Vitamins)

第六部分矿物质 (Minerals)

第七部分水 (Water)  

第八部分同学互评&考前复习(Peer Assessment & Review)

第九部分期末考试(FinalExam)

二、《身边的营养学》学习情况

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完成第七部分的学习,而且考试中错过互评阶段没办法参加期末考试,所以本课程的学习就以失败告终。但以下知识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部分以课件截图代替):

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丙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

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酪氨酸

 

三、《身边的营养学》学习感悟

《身边营养学》这门mooc课程课件的制作很新颖,而且能够用很多形象的图片把所要讲授的内容表达出来,结合了许多身边的实际问题对知识点讲解。教师的形象较好,只是教师的语气过于孩子气,有种给小孩子上课的感觉,让人突然觉得是不是自己所选的课程面向的对象错了,而且课程中的练习过多且没有结合课程的内容,应该多涉及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更能了解到知识。

《身边的营养学》这门课程之所以没有学习完还有一个原因是它的考试时间在学习课程之前并没有列出计划,而且看到每次的截止交作业的时间都在考试时间与互评时间之后。建议在一些课程中最好在最开始就提供一个详细的计划,包括课程安排,每个知识内容作业提交时间以及考试时间。在快考试的时候最好通过qq、短信等学习者经常使用的工具进行通知,而不是邮件,因为大多数时间很多人都没有看邮件的习惯,况且喜欢注册一些号与常用的邮件分开使用这样就使得学习者错过了考试时间。

《身边的营养学》这门课还涉及了同伴互评,但是错过了互评的时间考试就不能参加了这一点是不好的,一个同伴互评就影响了整个考试是不科学的。

四、对mooc学习的心得

这学期是我第一次接触mooc课程,从好的一方面看可以了解到许多平时想学的知识、想看到的某些名校的教师的教学、风采。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但是mooc并不能取代我们的课堂学习,在课堂上的学习更真实,可以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而且现在有不少的学生学习的自制能力较差,如果让他学习mooc来代替教师的讲授可能这些学习者也不会完全实施。

另外觉得老师不应该把这个作为硬性安排与考试挂钩,这样学的时候就会有投机取巧的成分,并不是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而是学习课时时间安排少的,容易的能拿到证书的。而且mooc的学习要看学习者是否愿意进行这样的学习来安排,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项作业,这样我们并不能完全感受到它的有用之处。

所以说对mooc本人并不是很感冒,而且觉得我们可以通过看书、看文献来获取知识在,这样获取的知识的可行性是因人而议的,有的人适合这样的学习,有的人不适合,如果让不适合的人去完全按照照搬mooc,遵循mooc就会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

为什么那么多人报了mooc的课程最后坚持下来的却廖廖无几是有原因的,有的学习者可能是这次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成,没能参加考试或者错过了作业提交的时间,这样就影响了他学习的动力,所以在mooc的考试等安排中应该不要把时间限制的那么死,如果学生错过了这次的考试,在下次可以不用重头进行相应的学习直接进行考试,相当于平时的补考这样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我认为mooc最终不能代替课堂上的学习,真实教学情境的学习,更多的适合应用在远程教育和一些成人的教育之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5920-856483.html

上一篇:《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阅读分享
下一篇:MOOC学习感悟系列(2):《心理学概论》
收藏 IP: 182.242.1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