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研究企业,首先要研究人,以及群体;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候聚在一起,为什么相聚?相聚之后为什么有的会再次快速散开,而有的,却愿意厮守一生?进而研究这个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史。
昨天加了老胡推荐的“联想控股微空间”,提了一个问题:“柳老师,您好:)呵呵,特别喜欢“联想”这个名字,自己也喜欢联想,经常会尝试把一些别人觉得不相干的人和事联想到一起。呵呵,比如最近一个做云平台,智慧农业的朋友向我要人,希望我推荐几个高素质的计算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给他,他急用人。呵呵,但我却给他推荐了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一个旅游管理的两个毕业生,和3个大二的物流管理学习小组,并极力说服他们跟我们一起来做个教改实验,共同引导在校大学生对智慧农业的兴趣,让他们在大二时就见识真实企业和市场,碰碰壁,尝试做中学。我不知道我这样做对不对,但不尝试怎么知道呢?呵呵,希望多听听来自中国企业管理先行者、实践这的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期待中:)”
今天一大早,又上了微空间,看是否有相关回复,同时再次浏览了昨天没有浏览仔细的一篇名为“我们的三十年--柳总、王石绿公司年会对话录”文中柳总说了一句话“中国不管再怎么富裕,如果人心散乱,没有信仰,没有追求,在世界上是立不住脚的。”的确,这句话也刚好道出了我最近的心情。因为很多看似现代的企业,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破产和消失,不是莫名其妙,而是物质丰裕,精神散失的结果。而精神的振奋是在互为鼓励、鞭策、欣赏的交流中完成的。但对于那些个人物资丰裕,但企业面对破产窘境的人而言,企业中这种交流是非常少的。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哪些看似很不错的企业为什么会莫名其妙消失。企业如此,国家也如此。对于组织中的一个特例,企业也同样具备这样的特点。在这篇文章中,柳总阐述了自己当初创业的初衷:“改善生活占20%,80%是想知道我到底能够做点什么。我就是觉得前40年日子过得窝囊,憋得慌,好像没有做过对社会有帮助的事,出来创业也是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本事,看看能创造什么人生价值”。从1984年联想成立至今,联想这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过一系列的变化。从最初的一个有想法的人,再变成由十一个老伙伴的团队,最终成为今天国际知名的联想。如果真要采用一种方式来描述这个企业的变迁,那一定是一个至少有4个维度的组织结构图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