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光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yj

博文

为山游记(上) 精选

已有 6156 次阅读 2014-11-3 11:47 |个人分类:足行天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游记, 为山

在鲁中山区,较大而长的山谷称为溜,较小而短的山谷称为峪。在青州城西面,从北向南排列着三条近东西向、长约10千米的溜,中间那条因在龙山之阴被称为龙山后溜。

从青州城南的325省道向西行至涝埠村,然后向北300米再向西就是进入龙山后溜的五文路。远远地向西望去,只见一座山高耸于山溜西部,这便是为山了。

(在谷歌地球上从五文路起点向西看到的为山)

《汉书·志·地理志》在齐郡广县条中记载:“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定。”可见为山之名由来已久。因龙山后溜北面的山向南分出许多山脊,形成了九个向南倾斜回环的小山谷,自东向西分别叫做一回峪至九回峪,为山西面的山谷就是九回峪,所以有些古志书上也称其为九回山。现在有些地图上则标注为月阳山。老百姓并不知道这山叫啥山,因为佐家峪村在山之阳,所以都直呼佐家峪北山。

犹记当年我在小升初的考试中作文内容写的正是爬佐家峪北山,但那纯粹是出于想象,直到大学期间的一次春节走亲戚我才在大舅家大表弟的陪同下第一次登上了此山,第二次是2005年五一假期领着三位小朋友上去的。

2014年10月2日,领着女儿回老家。10月3日吃过早饭后,趁着女儿在她二姑家跟着两个表姐玩,我决定再次去登为山。

7点50分,向父母打了招呼,从家里出发。沿村中心街向东行至被称为东口的小十字路口,东南角生长着的老槐树虽然主干中心早已枯朽,只剩了半边树皮,但枝叶犹青,正应了那句俗话:山东没有死槐树。这株老槐树也不知栽于何年,若是明初祖先移民至此栽的“立村槐”的话,算来已有600余年了。在山东很多地方都有老槐树,最老的是宋朝时栽的,青州范公亭公园就有一株宋槐,寿光圣城街道南胡村也有一株生长800余年的宋槐。

过了东口,向东是一个长长的下坡,路边不知谁家栽的红、黄两色百日菊在朝阳中花开正艳。

长坡下到一半,向西北接上了去佐家峪村的路。路刚铺过沥青,还散发着难闻的沥青味。

向东南望,逆光下轻霾笼罩着远山近树。

向西北看,顺光下空气能见度有所增大,近年来就连这样的天气也已经很稀罕了。

土崖上、路旁边的野菊花开得很灿烂。

向北远望为山主峰,山顶三面是悬崖,这就是所谓的崮形地貌。

向前走不多远,出现一个岔路,直行向西北的水泥路为原先西面山上采石场的路,向北拐的沥青路是进佐家峪村的路,路西边有新立的村名石碑。从石碑下部被喷溅的沥青来看,修路比立碑晚,至今都还没几个月。

碑的后面,照抄《山东省青州市地名志》。

北阳河的上游源头之一,河道淤积,河边栽满了树。

沿进佐家峪村的路向北走过一座小桥,路东边是十多米高的土崖,崖顶杂树丛生。

路边那辆汽车的车斗中有几块大砾石,为竹叶状灰岩。

向北走不多远,沥青路折向西北,我则沿着直北的路向上爬,直接穿过佐家峪村。

路边垒的石堰缝中长有黄荆、君迁子之类的植物。

8点10分,来到了为山脚下,开始向上登。

茂盛的草已开始变色了。

由于前一个夜间下过一场小雨,早上露水很大,裤脚都湿了。

一片盛开的马兰花,花瓣上挂满了露珠,阳光下晶莹剔透,朝露待日晞。

从山脚仰望为山。

8点15分,继续向上攀登,再抬头看一下目标。

向西望。

西南望。

向南望。

东南望。

向东望。

倾斜的岩石层理。

继续向上攀登,8点19分已到半山腰。

东南望,远处逆光下的龙山在轻霾中只能看出轮廓。

向南望,南山影影绰绰。

西南望,观山如隔纱。

向西望,近处顺光下的七星山多少能算看清楚。

继续向上,8点21分,山顶已经近在眼前了。

东南方逆光下的龙山已经看不清了。

向西北看到的九回峪。

一分钟后,山顶更近了。

山顶西边的石墙及拱形门口。

接近山顶悬崖脚下,有一块岩石表面被溶蚀得凹凸不平。

石缝中的小叶鼠李蓬勃生长。

8点25分,来到悬崖脚下,向东望去,整个悬崖如堵墙,陡直壁立。

水平产状的岩层累层而上。

阳光,从悬崖的灌木间洒落。

山顶西边残破的拱形石门。

穿过矮小的门洞,眼前是残破的小院,院内北部是一块平整的石板平台,平台北坐北朝南有一座石头小房子,长条石门额上书“观音庙”,使用面积也就几个平米。我记得2005年来时里面还有新塑的泥像,还有上锁的木门,现在却是门窗洞开,屋内只剩石台了。

观音庙前门口左侧立有一幢清嘉庆年间的《后世不忘》功德碑,碑文已漫漶不可读。

院子东侧立有一幢清光绪三十一年的《重修碑记》功德碑,碑文尚可辨读。

石板的南部有两个相距一米多的石孔,我觉得好像是原先建筑的门轴孔。

石板的北部、小房子门口右侧也有一个石孔及方形的浅石槽,积满了雨水,不知作何用,好像是碑座之类的。

在院子西南角还有一块石头上有人工刻凿的石孔,院子南面草丛中卧着一块人工雕凿的大石块,应该是原先建筑的构件。从石碑记载“尝考为山之峰自顺治七年建观音宝殿以及众神祠以来,继而重修者业已十数次矣” 来看,原先建筑经过多次重修,规模应该要大些,堂堂的观世音大士,怎么能住得像现存的小石房子这样寒酸呢。

从院内向东看去,荒草掩残门。

院内向北望。

院内向西望。

院内向南望。

院内东南望。

院内向东望。

爬上院内东墙坍塌处就是山顶,在平坦的山顶上更起一周长80米、高五、六米的小石峰,形如烽火台。8点37分,一鼓作气直接登至小石峰顶。

登顶后向西俯瞰观音别墅小院。

西南方,远山层层排挞。

西北方,九回峪中田块新翻,小麦已种,只是大多数尚未出苗。

正北方,山脊连绵而去。

北去山脊与北边山脊相连,在为山之东形成八回峪。

小石峰顶不大而较平,满是灰岩风化破碎后的小石块。

这是在小石峰顶向东方从北到南四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向南看,小石峰下,草长满了山顶。

为山东面的八回峪,远处七回峪南的石灰窑不断冒出的白烟,逐渐与雾霾融为一体。

从小石峰南侧向下,回头一看,居然还是蓝天白云。

下到小石峰底向南看,近处秋草凄凄,远处青山朦胧。

回望山顶之上这蓝天白云下别凸再起的小石峰,有点儿心旷神怡的感觉了。

但我并不仅仅是为这景色而来的,接下来要出场的才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主角,才是为山的最特别之处。



游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7219-840728.html

上一篇:雁来红
下一篇:为山游记(下)
收藏 IP: 218.59.142.*| 热度|

14 张珑 朱晓刚 陈小润 冯大诚 黄永义 张忆文 张江敏 郑永军 庄世宇 杨正瓴 戴德昌 nature2014 shenlu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