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天高地迥兴尽悲来

已有 4269 次阅读 2014-10-13 10:47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兰亭集序

在兰亭重新读《兰亭集序》,真是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首先是书法名帖。虽然王羲之的真迹不知去向,从各种摹本依然可见流风余韵。据说最传神的是冯承素摹本,即所谓神龙本。复本在兰亭王右军祠内陈列,照片见文后附图。对书法是外行,我只说个外行也能看出的热闹。文中20个“之”形体各异,没有重复。传闻是王羲之看鹅的多姿步态,而受启发。这大概就是书家的所谓师法自然吧。

 

《兰亭集序》的文采也很不错。如写景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写聚会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尤其是在我的博士导师刘延柱先生家里有条竖幅惠风和畅,先前只知道很贴切地写出了刘老师的为人风貌,这次重读,才注意到该语出处。

 

至于《兰亭集序》的主题思想,我个人很喜欢,但平心而论也不能说是原创。借用后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话概括,就是: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前者是宇宙体认,后者是人生感悟。从思想渊源来看,继承了孔子比较洒脱的一面,如《论语·先进》所谓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尔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所欣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正是兰亭会上流觞曲水的青春版。《兰亭集序》正面援引了孔子的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死生亦大矣(转引自《庄子·德充符》),而对《庄子·齐物论》不认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可惜,只是提出了问题,没有解答。

 

宇宙人生之间的家国情怀,在王羲之等42位到会名士看来,可能都是俗务了。当时王羲之官拜右将军,只是个三品的虚职,应该支薪,但肯定不领兵。耐人寻味的是,这些谈玄说理的名流,风云际会,也能立不世之功。兰亭聚会上,在座就有东山再起(360)之前谢安,后来内拒恒温(373)外败苻坚(377年淝水之战)而成为帮助东晋维稳偏安局面的首席功臣。历史上那些满心功名之念君国之思者,多数其实也只是身居幕府的清客而已。所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这种旷达超脱,或许也与历史背景有关。晋代衣冠南渡后,北方五胡十六国并立,外患不大,但东晋几度南伐,亦无大建树。到了346年基本上统一南方后,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内部北南世族倾轧,内乱不断,幸有堂伯宰相王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维持着平衡局面。353年兰亭修禊时,当年坦腹东床成为太尉东床快婿的王羲之50岁,德高望重,有资格写序言了。王导和岳父郗鉴都已经逝世了14年。王羲之自己两年后称病辞官,寄情山水,八年后辞世。

  

 

《兰亭集序》神龙本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835260.html

上一篇:此情可待成追忆1--钢院王永学老师
下一篇:兰亭
收藏 IP: 116.232.81.*| 热度|

1 李轻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