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自己申请的一个发明专利获授权,听取身边朋友的劝告,为了攒人品,在小木虫的“标准专利”版散金币66个,回复1次可得1枚金币,每人2次机会。这个发明专利的周期为2周年,当然这也是正常周期,得来实属不易,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网友在金币已经被收尽时,仍然在表示祝贺和鼓励的原因。有些网友刚刚递交申请,祈福自己在两年之后能有好的结果。
说起专利申请,主要是为了应对科研项目结题,职称评审及工作考核的需要。在这个发明专利申请之前,递交了一个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报告,手续费2500元左右,约半年时间就拿到了专利证书。发明专利的手续费要贵1倍,5000元左右。这个发明专利的想法来的比较偶然,是我在进行藻类培养的过程中发现的。两年前,为了验证生态学研究中发现的疑问,我从单位旁边的花地河(珠江广州市内河,重污染)获取藻类样本,在实验室无菌条件下水体中挑取相关藻种移植进入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培养液即花地河中的原位河水,用滤膜过滤掉微小生物和杂质,然后高压灭菌后得到无菌原位水体,水体中的营养盐和元素保持不变。那是本人第一次接触藻种培养方面的内容,充满好奇。接种之后即放入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由于只是出于兴趣的探索性工作,并非设计好的系统性试验,所以后来由于出差及工作中的琐碎事务,完全将培养箱中的藻类抛在了脑后。大约在一个月后,偶然间想起,去看自己在培养箱中的藻类。乖乖,结果令我大吃一惊。有两个锥形瓶中的藻类疯长,镜显微镜下观察后发现,基本接近完成了两个藻种的纯种培养。由于在进行培养之前,我对取样水体中的藻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显示这两个藻种并非取样水体中的优势种。问题来了,自然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藻种不占优势,而我们的培养结果显示,在同样的营养条件下对非优势藻种进行隔离培养,培养藻种可以完成指数生长,说明取样水体中的非优势藻种并未受到营养盐的抑制,导致其不占优势种的原因可能是物种间的竞争或是其它因素。当然,寡营养水体中的藻类非优势种有可能是受到营养盐的抑制,当然也只是有可能。我们的这种原位水体培养的方法可以判定不同自然水体中的非优势藻种是否受到其所在水体的营养抑制。目前国内外有关自然水体中浮游植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往往将营养盐限制作为讨论的重点内容。而这个发明专利的结果引发我们思考,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水体富营养化泛滥的今天,营养盐限制的作用到底还有多大。浮游植物群落中,藻类物种间的优劣差异是否可以等同于我们人类社会,种间竞争才是永恒的主题。
这个发明专利的第一次答辩并未顺利通过,结果是被否定的,当时我很沮丧。一是因为第一次申请没有经验,其实第一次答辩不通过也是正常的,只要针对驳回意见进行合理论述,再次申诉就可以了;二是因为整个发明专利的周期太长,一周年的时候才收到驳回意见,对申请内容印象淡了不少,难免会动摇自己的信心。在此,非常感谢专利公司的那位认真负责的技术员,在我想放弃的时候仍然鼓励我,要相信自己,驳回意见是很无力的。最终还是抱着试试的想法,再次申诉。最终的成功真的是意外+喜悦。再次回想这个发明专利的核心想法,简单却能直接解决问题。
今年获得了国家青年基金的资助,为了攒人品,在小木虫的“基金申请”版散金币600个,回复1次可得2枚金币,每人2次机会。其中一个专家的评审意见给我不小的启发,主要是提醒我研究方案还可以想办法完善,一些形态变化的结果可以进行量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虽然目前身在国外没办法马上进行操作来验证,但是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似乎又产生了申请第一个发明专利时的冲动,是的,又要准备出发了,也许又是2周年的等待。发明是偶然性的,挑战的是你对现象的敏锐性,不是绞尽脑汁就可以轻易收获的,需要的是灵感。
偶然的发现和发明是让人感觉轻松又快乐的事情,不亚于一篇好的学术论文的发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