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美论
一、自然美的产生
红霞飞涌、金光四射的日出景象,给人带来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银光融融、如烟如波、朦朦胧胧的月夜景观,又能给人一种宁静温馨的心境和诗意的享受;巍峨险峻、高耸入云的崇山大岭,波翻浪涌、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河,让人们精神焕发,胸怀开阔,充满浩然正气;而那些用绚丽异常的色彩点缀着浩荡春风的鲜花,那些以生命的绿色唤醒沉睡大地的芳草,又让人们感受到多少勃勃生机!古往今来,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那些气势磅礴的、神奇壮丽的景观,那些轻柔美丽、清雅高洁、小巧玲珑的事物,真是看也看不尽,数也数不清。这些自然美现象,人人都能感受得到。可是若从理论上讲清什么是自然美?它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特征?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自然美问题,多年来一直为我国美学理论界所关注,曾经就此展开过热烈讨论,虽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许多学者对自然美问题的看法,至今仍然处于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状态。
前面论述美的根源时已经谈到,在人类社会实践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被人化而成为人化的自然,主客体结成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主体能够在对象世界直观自身诸问题。自然美作为存在于自然领域中的一种蕴含着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的具体形态,同样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从原始发生的角度看,它与原始工具美的产生几乎是同步的。李泽厚先生认为在美的创造历程中社会美的出现早于自然美,直到宋元时代人们才发现了自然美。这是把人们对自然美的自觉感知能力的形成时期,当成了自然美本身出现的时期造成的。原始时代的神秘美虽然是由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多种美的成分构成的,它象“太极”一样处于原始混沌状态,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人的因素与天的因素,就象阴阳二气一样,共存于由这些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成分组合而成的“太极”型原始神秘美之中,可是从整体上看在这种原始神秘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最初却是自然美,而非社会美和艺术美。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基本矛盾关系,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还处于从属的地位。直到距今约八千多年到五六千年时,随着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的转换,原始先民的人文精神日益增强,人与社会的矛盾才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由于人与自然、天与人的矛盾关系基本上是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主要是在认识自然、选择自然、变革自然的领域中进行的,从整体上看自然美的出现早于社会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从世界各地原始岩画和洞穴壁画中千千万万的动物形象以及相关植物形象的塑造即可看出。岩画和洞穴壁画属于艺术美,先民之所以将这些原始时代的动物如大角鹿、糜鹿、野牛、野象、北山羊、犀牛、鸵鸟等作为艺术表现的题材,是因为它们在先民眼中是善的对象,即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之需的对象,同时也是美的对象,是让他们感到精神愉悦的对象。许慎的《说文》从训诂学角度把“美”解释为“羊大为美”,就是从“美”字的原初意义上界定的。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先民的生活极为艰难,如果能猎获较大一些的动物,就能解决衣食之虞,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善的,就是美的。在许许多多岩画中人物形象画得很小,动物的形象却画得很大,就是因为先民想借此画达到一种巫术文化效应,希望猎取到大一些的动物。在他们看来,这些大些的动物真是太好了,太美了。由数以万计的原始岩画艺术创作活动,可以看出自然美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二、自然美的性质
1、自然美具有美的普遍本质。
自然美在人类创美活动发展史上是较早出现的一种美的形态。作为现实美领域中的一种具体形态,它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将以理想为核心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使自然人化,变成人化自然的结果,是真与善、规律与目的、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的理想关系在自然领域中的呈现。最初,原始先民处于大自然的压抑和包围之中,盲目自发的桀骜不驯的自然力环绕着人,仇视着人,压抑着人。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推进,自然界逐步被改造,由“异已”的存在变成“为人”的存在,“属人”的存在,从与人类的疏远、疏离变成与人类亲近,向人生成。现在,除了那些高寒地带如人迹罕至的雪山区域和寒气逼人的极地一带,以及象某些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地带,整个地球基本上已经被人化了。就是上述高寒地区和沙漠地带,目前也正处于被改造之中。人类并不满足对于所居地球的认识、选择和变革,随着现当代高新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开始对宇宙空间、微观世界、自身世界充满兴趣,并展开了相应的现代化实践活动。阿波罗飞船飞上月球,取回了月亮土;火星探测器观测到火星表层积聚着干冰;2002年4 月12日报载“新华社莫斯科4月10日电”,称“俄美欧计划联合派出6名宇航员十二年后登陆火星”;旅行者二号正在向冥王星、海王星飞去……大约三百万年以来,人类在认识、选择和变革自然征程中不断奋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终于赢得社会实践活动的辉煌成就,使人类能力所及的自然对象被人化,从而具有了美的属性。当然,肯定人类变革自然的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实践已经到了大功告成,可以收兵回营的时候了。与地球46亿年的历史相比,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三百多万年,只不过是短暂一瞬。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海啸等天灾,目前尚无更有效的办法治理;某些被称为“绝症”疾病现在也尚无有效办法根除;太阳系、银河系中的万千星辰虽然可以借助类似哈勃望远镜之类的天文仪器去观测,可是要想做更多实地勘察,那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更何况在人类所居处的宇宙之外,不知还有多少个宇宙的情况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未知数。正因为大自然总是处于千变万化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变革才永无竟时,自然美的创造活动才是一种永远也没有终点的实践活动。同其它类型的美一样,自然美内部也蕴含着美的普遍本质,即真与善、客观规律与长远目的高度统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与其它类型美的不同在于它是以自然的感性形式去肯定这种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而不是以其它的感性形式去显现这种关系。
2、自然美是理想的自然形式
自然美蕴含着美的普遍本质即客观规律与长远目的和谐统一的理想关系,可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社会美、艺术美的特殊本质。这种特殊本质表现在它是自然形式与人化内容即理想化内容的统一,是客体化了的天人合一境界。在漫长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的自然渐渐失去其独立自足性,正在日益被人化,并逐步变成人类无机的躯体,成为符合人类理想要求的生活环境。对于人类来说,把自然界由异己状态变成为己、属己、娱己的状态,是千万年来的理想追求。远在距今约八千多年的伏羲时代,原始八卦的创生就注意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问题,将八种自然物质或者是自然事物的性质、品格、特征等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把握;距今三千多年,即殷末周初时产生的我国传统文化母书《周易》,继承并发展了原始八卦的这种天人合一观念,并在巫术文化的神秘氛围中大力张扬着这种文化观念。汉代董仲舒借具有神秘性的谶纬之学巩固和发展儒学,虽然为原始儒学增加了带有消极性的神学目的论色彩,可是汉儒对儒学经典的解释却在观念领域强化了天人合一的关系,它把天人格化、意志化、目的化了。即是说,天在观念中已经成为具有人的精神、意志和目的的存在,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这种天就是存在于观念中的“人化自然”。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这种“天人合一”观念,虽然往往夹杂着某些神秘的唯心的成分,但是其深层的精神意蕴则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变革自然,使之成为自己的无机躯体,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为人”、“属人”、怡人的存在的理想追求。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美则是这种“天人合一”理想的对象化、客体化,是以自然感性形式对主客体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的肯定,是理想的自然形式。
三、自然美的特征
1、自然美在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上重在形式
自然美以自然感性形式肯定理想关系的本质定性使它的感性形式特别鲜明,它的线条、块面、形状、体积、音响、色彩、节奏、韵律等形式特点非常突出,能给审美主体带来种种不同的感受。自然美作为一种内蕴着理想关系的自然存在,是在自然感性形式的理想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它的理想内涵凝聚于感性形式之中,已经成为理想化形式。比如,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等,就是对这些名山胜水最突出感性特征的高度概括,就是把这些自然感性形式理想化的成果。自然物之所以能产生强烈的吸引效应,还因为它们具有不同于众的鲜明个性。这些个性或者是借拟人的方式、或者是借拟物的方式,或者是借象征的方式显现出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天公造物,奇特无比的喀斯特地形成就了桂林拔地而起、孤峰挺秀、圆润多姿的青山,碧绿如玉、明丽似镜、清彻见底的漓江,钟乳倒挂、怪石林立、神秘幽深的奇洞。这样的山山水水很容易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活动,所以自然而然地便会产生歌仙刘三姐的传说。黄山上到处都是奇松、怪石、云海,莲花峰出没于云海间,若隐若现,恰似出水芙蓉;鲫鱼背孤峰独立,中间是游客必经的羊肠山路,两侧云来雾去,是无底深渊,山风吹来,活象一条鲫鱼的脊背在云水中游荡;梦笔生花、猴子探海、仙人桥……都能让人产生无穷遐想。更不用说那发源于中国西部山区,穿山越岭,穿云破雾,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长江,那顶天立地,雄踞东方的泰山,它们气势磅礴、雄奇伟岸的大美景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另外,自然美在真与善、规律与目的的关系上重在真,重在规律,其感性形式也大多符合形式美法则,如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均衡、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如在高山顶峰俯视松涛阵阵、绿波翻滚的千里林海,放目眺望远到天边、金涛滚滚的万顷麦田,整齐一律的美感会迎面扑来;到了泰山上的对松岭,环视四周,两侧高山峻岭上的苍松相对生长,遥相呼应,又会萌发平衡对称的形式美感;长江三峡的夔门号称天下雄,两岸险峰陡立,直插云天,湍急的江水夺门而出,奔腾呼啸,一泻千里,水声震耳,确实让人惊心动魄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和它雄浑的节奏;到了青城山这一道家文化胜地,鸟鸣山幽,蝉噪林静,遍地竹篁,泉水叮咚,又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美妙的韵律。
2、与鲜明突出的感性形式特征相比较,自然美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往往比较潜在、宽泛、模糊、朦胧,不易觉察,大多需要借助审美主体的颖悟、体味才能有所把握。由于自然美本质上是一种人化自然,理想化自然,其深层蕴含着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所以它们的美绝非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美,尽管它们的形式美特征格外突出。许多名山大川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们的美实质上是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的美。比如,闻名世界的的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就具有悠久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据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从伏羲开始就视泰山为天梯,进行卦禅活动,登帝位称太昊,泰山上现在还有青帝庙,是祭祀伏羲之所。后世许多帝王在登基前先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多以燎祭方式祭天,同时进行禅地典礼,以求神人以和,帝业长存。许多历史名人也曾登临泰山,文献上就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泰山沿途都是文人墨客的名篇佳作,书画名家的手迹碑刻,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这首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望岳》,至今让人有身临其境的荡气回肠之感。诸多名山胜水还是佛教文化的宝地。佛教文化自汉明帝时开始由印度传入我国,经过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互渗融合,后来已经成为与原始佛教有一定差别的中国式佛教。中国式佛教文化主张远离尘嚣,明心见性的教旨,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互相渗透,使它多在名山胜地设置道场。如四川峨嵋山是菩贤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浙江舟山群岛附近的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就是如此。这些名山胜地,林木苍翠,溪水鸣响,白云深处,传来古刹钟声,别有一番令人神气清爽的韵味,让人真有些分不清这里是天文,是地文,还是人文。进入长江三峡也是这样,不只是神奇壮美的风光能让人醉入如梦似幻的天地,那些长期以来活在民间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也让人对这一神秘世界产生难以忘怀的眷恋。
四、某些未经劳动实践直接改造过的自然物
具有美的属性问题
自然美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那么,太阳、月亮、星星等自然物未经劳动实践直接改造,为什么会具有美的属性呢?这也是学术界早有争论,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些自然物之所以具有美的属性,仍然与主体实践活动有关。
首先,人类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大自然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在运动和发展,经过人类社会实践的改造,它才变成“属人”、“为人”的存在。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这种根本变化,当然也包括太阳、月亮、星星等尚未经过劳动实践直接改造过的自然物在内。这是因为,它们已经被纳入科学研究范围之中,成为认识性社会实践的对象,与人类的关系正在发生相应变化。如人类正在通过天文台、气象站、航空航天设备等对宇宙、天体、气象等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基本揭开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蚀、月蚀、流星雨、慧星、新星等天文现象的秘密。可以说,太阳、月亮、星星等虽然目前尚未经过劳动实践直接改造,但已处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掌握之中,正在被人类所认识和理解。与那些已经被社会实践直接改造过的自然物相比较,它们正处于被人化的初始阶段,所以同样会具有审美属性。
其次,未经劳动实践直接改造过的自然物具有美的属性,与人类社会生活对它们的需要是分不开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一切无不来自自然。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生命之源,它的光和热为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幸福和希望;月亮以其如烟似水的银光普照环宇,为人类夜间的户外生活驱走黑暗,带来依稀的光亮和朦胧的向往;星光灿烂,繁星万点,犹如万家灯火,可以激发人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见,它们都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物,是人类生命活动特别需要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与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密切关系的自然事物,往往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潜在、或强或弱地对生活实践产生种种肯定性影响,从而使自身具有“属人”、“为人”、怡人的审美属性。当然,这一点与前面所说这些自然物正被认识性实践所掌握的情况具有内在联系。
与此相似,还有一些刚刚被发现,尚未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风景区,如名闻中外的张家界、九寨沟等自然景观,为何也具有美的价值和属性?我们认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单一的,可以区分为认识性实践、选择性实践、变革性实践几种基本方式。认识性实践,选择性实践,都是变革性实践的准备阶段。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历史发展的初期,与变革性实践活动并存的还有相当数量的认识性实践活动和选择性实践活动。比如,原始时代的巫术文化活动就是一种认识性实践活动,就是说它具有认识与实践的双重品格。从其认识性方面来看,它包括哲学性认识因素、科学性认识因素、宗教性认识因素、艺术性认识因素等。从其实践性来看,它并不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它还要求人们将这种以混融状态出现的认识变成实践活动。与这种巫术文化形态的认识性实践活动相联系,先民们一边进行变革性实践活动,如制作石器、标枪、弓箭等劳作工具,进行狩猎、捕捞等实践活动,一边进行选择性实践活动,如为了躲避天灾,或者为了选择良好的猎场、牧场,他们不断迁徙流动,居无定所。合于理想要求的猎场或牧场的发现和选择,同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农耕时代开始后,人类大多数逐渐定居下来,形成村落,变革性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基本的实践活动方式,而选择性实践活动大多存在于那些继续从事游牧生活的民族生活中。选择性实践活动虽然没有直接改造对象,同样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正是由于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想要求去进行选择,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被择定的对象之中,被选择的对象才会因为既符合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又符合主体之理想要求而具有美的属性。张家界、九寨沟等著名风景胜地本来就是人类生活最理想的地方,只是过去没有被发现和选择而已。一经发现和被选择,它就因自身既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又符合人类的理想要求而具有了美的属性。
再次,某些未经劳动实践直接改造过的自然物所以具有美的属性,与其感性形式符合形式美法则有关。形式美是实践主体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产物,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稳定性。形式美法则一经形成,实践主体便把它运用到一切实践对象上去。有些自然物虽然并未经过实践活动的改造,但它的感性形式却符合着人类已经掌握的某些形式美法则的要求。比如,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人类实践活动是在白天进行,夜晚一般是休息时间,所以人们对光形式特别敏感,一见到光亮就精神,看不到光亮就没精神。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发光体,特别容易引人兴奋。它们的光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美。尽管它们并未经过人类实践直接改造,但它们的光形式与人类已经掌握的形式美是一致的。还有,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都是圆形的。圆形同样属于抽象形式美范畴,它能给人以圆融、圆满、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神享受。远古时代,先民就有浓重的太阳崇拜、月亮崇拜以及其它天体崇拜的文化观念,就有卵生崇拜的文化观念。不论是天体崇拜还是卵生崇拜,都具有强烈而又神秘的生命意识充盈其中。在漫长岁月中,这样一种生命意识便积淀在圆的形式中,使圆形式成为象征生命、象征圆融的符号形式。所以看到太阳、月亮、星星等圆形天体便会产生美感。比如,把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比作初升的太阳,把繁荣富强的祖国比成光芒万丈的太阳,以中秋的明月象征家庭团圆的美好,以圆圆的月亮象征美满的爱情等,就是这样。人类社会生活中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太阳、月亮、星星等的圆形式本身就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就凝聚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节选自孔智光著《理想美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