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教师节忆老师

已有 3366 次阅读 2014-9-10 09:4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 老师, 教师节, 祝福, 景仰

幼儿园启蒙老师是个没有编制的代班老师。她辛辛苦教学二十多年,最终也没有转正。由于国家没有给她个名分,至今耿耿于怀,她是我今生第一个老师。她教我热爱自然,也教我唱歌跳舞,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还让我懂得了集体。她不功利,内心坦荡,对孩子的爱,是那么的自然。她是最早领我去观察这个世界的人,一个好人,一个略带悲剧色彩的好老师。

 

小学五年由一个老师带大,不仅教我语文数学,还教我音乐和美术。他是退伍军人,勤劳、幽默,对学生严厉。他粗放的教学,但又要求严格,事实总是证明他的教学有它的道理,有一些哲学在里面。他保留了我的天性,我可以由着性子去想象。他也塑造了我的性格,他严格的让我恐惧了五年,也时常感到自卑。我一直想学的好一些,能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登台,能期中的时候拿张奖状。但总是事与愿违,漫长的五年,都没能如愿。只有最后一次考试,考入了镇上的实验班,领取了生平的奖状,似乎还是两张。让我没有成就感的是,同学知之甚少。他的那种张弛有度的教学方法,塑造了我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是我求学道路上一个不可忽视、不可或缺老师,是我感到熟悉又很遥远的老师。

 

初中是荒诞的,也充满了故事性。初中的大多数老师,现在想来充满了怨言,难以有所好感。不过整体来说,大多数还是很称职。初中是我人生的考验,还好过来了。初中有2位老师让我偶能想起。初二和初三的班主任,他就像大学班主任一样管理班级。但是,最后时刻,鬼使神差的让我去了考高中的冲刺班,能有机会考高中。还有一个物理老师,她曾近给我几次已经填满答案的物理试卷,让我领略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这三年,让我知道了世界的残酷,人生的不平等,坚持的重要性以及世间还有真情在、奋斗靠个人。

 

高中似乎所有的好运气都降临到我的头上。让我惦记至今的老师太多了。高中的老师让我感觉是我今生遇到的一群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尊重的教师。英语老师和物理老师以及数学老师都是很好的人,我虽然很想他们,但毕业十五六年了,我基本上没怎么和他们联系过。不知道是自己不善言辞,不喜交际,还是自己内心是个冷心肠的缘故。但我的确,在日常的时候,经常想念他们,心怀感激。希望他们今生今世都能活的很好。

 

大学时光匆匆。除了带我毕业实习的老师之外,还有四五个老师,让我感到景仰。在后来我求学、找工作的时候,他们都尽其所能的帮助我,让我感到感动。我们的大学在农村,那里的师生都是那么的朴实,那里的阳光和空气都与这个世界其他地方不同。我们的老师是淡泊宁静的,不像大城市里的老师那样繁忙。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到知识和科学的可贵,他们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不满足现状、充满了理想。我的大学老师虽然都很平易近人,但在我心里总是高高在上,受我景仰。从来都有距离感,缺乏亲近感,毕业十多年,大学老师在我心里成了一群只能回忆,不敢联系的圣人。有时候感觉这也是一种遗憾。

 

硕士导师是一个做事井井有条、富有远见的细心的老师。对我的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从很细的小事教我如何接人待物,如何和这个世界其他人交往。也曾经给我做过很多富有远见的人生设计。他人格魅力让人折服,对科学研究的艺术情趣的追求影响我至今。虽然,平时我总是缺乏勇气与他联系,但永远是我内心心怀感激的人。另一人是GIS领域的名师,他对人的真诚和对人的尊重,以及富有精力、激励性和富有创造性的科研态度,让我记忆犹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我的博导是一个老派文人,做得一流学文,心怀文人风骨。喜欢古诗词,也喜欢爬山摄影。他科研的勤奋程度让我自愧不如。对学问功底之深厚和学术之敏锐,让我感到钦佩。导师是个生在乱世明哲保身的先生,我和他不是一个层次、一个境界的人。因此,只能景仰,难以深入领略他的精神世界。博士第一天我就遇到了时年73岁的陆先生,他是我人生一个重要的老师。他对科学的热爱是骨子里的,融入生活的,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他时常怀念他的老师,每次他提到他的老师都是那么感情真挚、感人肺腑,他以人生能遇到他这位老师为荣,也常怕辜负老师对他的期待而感到恐慌。他的生活是那么朴素,感情那么炽热,对人那么真诚,有时候我常感觉他生不逢时,他却说他和我们现在都生活在科学的春天里。我祝愿陆老师长寿百岁,健康快乐!

 

今天是教师节,回忆我过往二十多年的求学历程,专门写这篇文章,纪念我所经历过的老师们,真诚的感谢他们。行文仓促,但是真情流露。心怀感激地祝他们生活快乐,家庭幸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729-826450.html

上一篇:欣然接受失败 坦然面对未来
下一篇: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收藏 IP: 219.143.13.*| 热度|

4 张鹏举 刘鑫 杨正瓴 张忆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