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又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yz101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博文

后2008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态势初步分析

已有 2844 次阅读 2014-8-11 21:5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后2008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态势初步分析

顾又彰

2008年11月14日

1、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新变化

   2008年已经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会因发生的几件重大事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载入史册。中国国内方面:1)年初南方的严重冰雪灾害;2)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3)台湾地区选出新的领导人,两岸关系缓和并呈现积极的变化;4)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国际方面:1)美国次债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首当其冲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采取的应对行动已经事实上部分抛弃了他们奉为经典的自由市场理念;2)世界各国联合维护世界金融稳定;3)世界各国纷纷寻求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中外关系的深层对抗态势发生微妙变化;4)奥巴马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所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的程度历史罕见。

   上述情况可以综合成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奈通过重大灾难的演示得到更加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和接受。人类文明发展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人类的自我保护将更加深入人心。人类将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的自我保护上,面对人类共同挑战是今后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2)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精神、自由市场信条的反思和反动将由思想学术界发展到社会和政府层面。新的国际金融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和军事秩序将经历重新洗牌。因为人们忽然发现,全球化趋势不仅仅是经济和金融上的,而是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新的全球化趋势将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融合为基本特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谅解与合作将加强。然而矛盾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只是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弱化了,而源于生存利益和生存空间之争的矛盾会得到强化。如果国际社会的组织力量无法遏制这种矛盾的进一步恶化,矛盾的爆发则不可避免。值得相信的是经过痛苦、复杂甚至残酷的过程之后,人类社会必将迎来更加和谐的曙光。

   3)美国和中国将更加容易取得合作和谅解,意识形态的分歧趋于缓解。长期由美国主导的台海局势将变得由两岸互动和博弈来主导。中美的矛盾冲突将更大程度体现在自然资源占有和消耗的不平衡上、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上、贸易的不平衡上和全球市场份额不平衡上,这些矛盾未来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4)中国将在全球事务上取得更大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中国地缘政治和军事环境将得到改善。中国与美国、欧洲、澳洲、非洲、中东的合作关系会得到加强。但世界会强加给中国更多的责任义务,也会产生新的矛盾。中国要从这些矛盾和压力中摆脱的唯一途径是建立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影响力和威慑力,同时强化文化辐射力。中国的军事存在将扩大范围。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在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取得实质性进展,老百姓富裕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时资源消耗控制在适度范围。

   5)美国未来的变化将是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变化的关键。这一次奥巴马和美国民主党的执政将会对美国进行实质性的变革,而这种变化会朝着理性和善意的方向发展,但可能不会一帆风顺。美欧关系变数增加,而与其他地区的矛盾暂时可能趋于缓解。美国传统的霸权形式即军事强权和金融掠夺会被遏制和弱化,主动联合中国维持其霸权地位的动机可能出现。

2、 世界军事对抗格局的新变化

   以上从偏于乐观的方面分析了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在肯定乐观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看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个民族主动纠正自己的文化信念、生活哲学和发展模式非常不容易。因此未来几十年老矛盾可能加剧,新矛盾不断发生,军事对抗的格局更加复杂化。乐观的预期以经历更加悲观的现实之后才达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经历二次大战后,人类的历史才步入一个更加文明的新纪元。

   首先传统的军事对抗格局继续存在,大国之间的矛盾时有激化,冷战时期的格局有可能再现,且呈现出多极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美欧、美俄、美中、中俄、中印之间。各大国在非洲和中东的争夺也有可能白热化。这个层次上的冲突将主要以军备竞赛和军事威慑的形式存在。不过一旦发生现实的军事冲突,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其次,由于世界各大经济体维持体量和战略纵深、保持独立性的要求更加强烈,大国对内部分离主义势力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对周边小经济体的兼并欲望会变得强烈。小经济体集中区域可能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趋势。因此,内部冲突和地区军事冲突的问题会更加突出。随着大国军事存在的撤离,非洲、中东、巴尔干地区、朝鲜半岛、独联体地区可能成为自由主义的火药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0912-818819.html

上一篇:城镇化——中华民族之福兮祸兮?
收藏 IP: 49.77.243.*| 热度|

1 林中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