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有一种说法在流行,认为汉字是阻碍中国人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譬如,有一个叫威廉•汉纳斯的语言学家曾在《纽约时报》撰文称汉字妨碍深层创造力的发展,我国网络上也不断有类似观点。这类观点的理由大体有三个方面:(1)汉字不利于抽象思维,也使儿童花费过多时间用于机械学习;(2)汉字导致中国古代思想中缺乏有明确定义的抽象概念;(3)以汉字和算筹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算学不可能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数学。
这种说法试图用语言文字对思维的影响来解释当代中国科技原创力不高以及古代中国科学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看似有道理,实则经不住推敲,是一个不靠谱的假设。
准确地说,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中国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在依靠抽象思维的数理化课程中比西方学生毫不逊色,甚至更强。创造力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想象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和精神意志品质的综合体现。如果说中国学生在创造力上的表现略有逊色,这也并不能归因于抽象思维能力,而更可能在于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
汉字数量大,但常用字并不很多。譬如,毛选四卷使用的单字只有2981个,《骆驼祥子》只使用了2413个字。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教育要求识字量在2500~3500,通常把二、三年级作为识字的重点阶段,为基本读写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扫清障碍。这些常用字组成的词汇数以万计,通过“拼义”表述概念。与之对应,英语等西方语种是基于字母组合的“拼音”文字。在美加地区,高中生掌握的英文词汇量把同义词、派生词计算在内大约为4~5万。我国高中生掌握的汉语词汇完全能够满足同等语言水平的需要。
生活在中国的孩子说汉语和掌握汉语词汇并不比西方人掌握他们的语言更难,较难的是在小学一到三年级要反复练习、记忆两千多汉字的书写。但是,英语中几万个常用单词拼写都是不同的,没有理由认为这些不需要反复记忆。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课业特征更主要的是在于学了汉语还要花很多时间学英语,在于远超出普通人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数理化学习内容。
汉语和西方语言在脑区功能开发上存在差异,对人的思维特征可能有所影响。但是,这远不致于抑制中国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力。第一,现代科学技术中的理论研究基本依靠数学表达式、逻辑推理和模型,而实验研究更是主要依靠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对汉语文字没有依赖性;第二,科学技术研究完全不同于PK抢答题,不是1秒之差就分胜负的,不同民族即使在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上各有所长,由于在现实中有足够长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这种差异是忽略不计的;第三,语文只是中国学生的课程之一,中小学教育中有一整套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
那么,汉字是否导致古代中国人缺乏创造力?
首先,在技术发明上,至少在15世纪以前中国并不逊色于欧洲。所以以下主要讨论的是汉字是否阻碍古代中国人在自然哲学、数学等理论研究领域的创造力。
古代汉语以单字词为主,行文语意凝练,没有标点,一部《老子》只有五千余字。其竖向书写方式可能不利于方程运算。但即使如此,汉字本身并不是抑制古代中国人抽象思维能力乃至创造力的因素。
中国古代思想中并不缺乏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在伦理道德领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都是如此。在自然哲学方面,中国人在西周到战国之间就制定了八卦模型,概括出阴、阳和金、木、水、火、土。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人指责“道”是无法定义的、概念不明的。但是,“道”正是作为万物始元提出的,如何用任何其他词汇去描述?与古希腊“水是万物本源”、“数是万物本源”等论断相比较,道和阴阳五行在抽象思维水平上毫不示弱,甚至略高。
中国在先秦时期的科学水平比古希腊落后很多。但是,我们切不可忘记,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是站在古埃及和巴比伦的科学文化成就之上的,这两种文明比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要早1500年以上!游学古埃及和巴比伦的古希腊先贤形成了对自然的关注,继承、创新了研究方法,才建立起最早的科学体系。先秦时期的文化先贤缺乏类似的学习经历,也显然较少有研究自然的兴趣。
中国古代科学最大的缺憾是未能建立逻辑演绎方法。以几何学为例,南北朝时期的祖暅提出“祖暅原理”,描述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也就是两个等高的几何体若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他还成功地将其应用到球体积的推算。这一成就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但是,这种研究是建立在数学家天才直觉的基础上的,缺乏定义、基本公理和演绎范式,无法发展出几何学体系。从这一例子中看出,古代中国人并非差在创造力上,而是学术传统所致未能建立古希腊式的公理和演绎方法。
所谓学术传统,有文化背景,也往往有偶然因素,一个国家的文化先祖,一个学派的创始人,对于这种传统的形成可能起到定调的作用。泰勒斯在数学中引入命题证明的思想,对古希腊形成逻辑演绎的传统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如果这一事件的发生一定要归因于古希腊的文字对逻辑思维的作用,那么,古印度人发明了后来称为阿拉伯数字的符号及其计算方法,这是否也应该与古印度文字有着必然联系呢?或者,能不能进一步问:古希腊文字存在何种缺陷导致不能发明阿拉伯数字,而古印度文字存在何种缺陷导致不能发明逻辑演绎体系?这样的命题显然是荒唐的。
中国古代数学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各种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这些方程包括线性方程组,高次多项式方程,甚至不定方程。从战国到西汉时期修订成书的《九章算术》就有方程一章。到宋元时期,我国已发展出高次多项式方程、多元高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般高次内插公式等。这些算法成就,在欧洲有的直到18世纪以后依赖近代数学工具才获得。中国古代算法是以汉字和算筹来表示的。譬如,西方用x,y,z,u设未知数,中国用天元、地元、人元、物元来表示;西方采用阿拉伯数字,中国采用短划线的不同排列(即算筹)来计数。与阿拉伯人建立的代数表达式以及后来欧洲人改进的表达式相比,中国宋元时期的方程式确实较为繁复,但是,这丝毫不证明中国人在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差人一等,也不证明中国算法本身一定不可能发展到更高级阶段。第一,阿拉伯和欧洲的代数表达式都是借用了其他民族的成果,而中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难以通过比较显示出某个民族创造力高低;第二,符号如何表示与文字并没有必然联系,如16-17世纪欧洲才使用的+,-,×,÷,等等,汉字和算筹在中国古代数学中也仅作为符号而已;第三,当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吸收古希腊和阿拉伯的科学文化成果建立近代科学之时,中国已处于明王朝统治之下,由于八股文科举考试制度的推行,数学彻底衰败,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汉字阻碍中国人创造力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中国文化、传统对科技创新有不利影响,但这种影响绝不能归咎于汉字本身。
那么,中国古代科学落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对此,许多人有过论述。我认为有以下原因是较为重要的:
(1)中国古代形而上哲学很早就达到较高的高度,道和阴阳八卦似乎能解释一切,抑制了对于物质世界本质和原理的探究,自然哲学得不到发展;
(2)在孔夫子的教导下,古代文人的追求主要在于伦理、政治、文史、艺术,使得科学研究的人才稀缺,即使有关注自然界的人,也往往满足于记述和描述,并不追究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3)由于以上两点,加上学术传统,未能建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逻辑演绎和实验归纳法,并且由于地理隔离和文化上的保守,也未能从其他东西方国家获得借鉴;
(4)大量民间技术反复失传,致使一些关键技术无法达到高级阶段,官学和私塾除了算学以外基本不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技术和教育难以支撑我国古代科学的长足发展。
其中第(1)(2)两点注定了中国不可能出现古希腊时期的局面,加上第(3)(4)两点更不可能出现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局面,所以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庆幸的是,这种局面在最近100多年里已得到扭转,而当今中国所取得的许多进步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完全有可能与其他强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形成齐头并进、各领风骚的局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