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张维迎的人才观与艾敬的艺术观 精选

已有 11524 次阅读 2014-7-7 22:03 |个人分类:浅论人才|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艺术, 张维迎, 高考改革, 优秀人才, 艾敬

张维迎的人才观与艾敬的艺术观  

(王德华)

 

201476

北京,闷热,雾蒙蒙。

 

新鲜事

青海西宁。第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今天在青海省西宁市开赛。看着电视上的现场直播,手机上还有西宁朋友们的现场微信转播,还不是一个人转播,想想这事就新鲜。叹科技的威力和神奇。

 

优秀人才与企业和政府

读到2014年第5期《读者》上的“言论”上的一则言论:“张维迎:在过去的200多年,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最优秀的人才流向了企业。但在我们中国,最聪明最优秀的人仍然在政府,所以西方把企业做大了,我们把政府做大了。”

中国读书人的信条是:学而优则仕。这样的文化深刻影响了读书人对职业的选择和对未来的追求。即使今天,社会对官员(官位)的羡慕和献媚,也一直没有改变。看来西方崇尚的是“学而优则商”。经常读到普通大众抱怨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无才无德、阿谀奉承、欺上瞒下。如果张维迎先生说的中国的情况是真的,那么说明我们的官员不是不聪明,而是太聪明了。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些聪明人会把各行各业做成这个样子了呢?聪明用错了地方?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真正聪明的人没有进入政府或者进入政府的少,甚至没有机会进入政府。也就是说,在政府里做事的并不是最优秀的人,所以他们把政府做大了。

到底哪个可能性大呢?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最优秀的人既没有去政府,也没有去企业。那么这就又产生出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最优秀的人去了哪里呢?

 

科学与艺术

晚上凤凰台许戈辉的《名人面对面》讲的是艾敬的故事。

92年我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在北师大校园的商店里,听到一个男生在哼一首歌,很好听,手里拿着一盒磁带。从此我知道了艾敬,也跟着买了她的盒带,反复听她的《我的1997》和《绿军装》。想象中的她是抱着吉他弹唱、飘着一头秀发的沈阳女孩。

早就知道她该行做艺术了,学绘画了。她用“挣扎”二字描述自己这些年的心历程。“一直对自己做的事儿,在追求一种完美的效果”,模仿、雷同,不是艺术精髓,也很难超越。艺术需要一丝不苟,要做到极致。做好艺术,对自己苛刻,对作品苛刻,求质不求量。好作品的产生很多时候是异常痛苦的过程。

她的有些话,很感染人,很有哲理和生活的经历。她说:“艺术创作都是孤独的,但是孤独里边你有着很大的激情和信念,会体现到你的作品里边,你的作品会发光,会感染别人,其实大部分艺术家都是疯子,为艺术痴狂。”

当问道“艺术创作带给你的苦与乐又是什么呢?”的时候,她说:没有一个艺术家愿意重复别人,这种重复是毫无力量的,因为你根本就超越不了他,但是你却很像他。很多前辈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你怎么去超越他们,这是很大的痛苦。我是一个不喜欢传统的人,我就是应该开拓新思维的,从音乐创作的那个时候我就是这样,觉得自己应该是超前的,走在前面的,代表着一种后现代的声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传统、经典越来越敬畏,因为你会发现这些东西能够留下来,是因为它有这样的价值,它给人类提供了一种美的范本,然而你又想去颠覆它,你既尊敬它,你又想颠覆它,跟他一样我们这一代人就白活了。”

当问道“绘画给你带来了什么?”的时候,她的回答也很精彩:绘画它很无边无形,当代艺术的创作,它有门槛,但是没有标准,这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它有门槛,门槛非常高,但是它没有标准,你去到哪,你走得越远越好,你去得越高越好,就怕你不够高,其实这种高和远是什么,是想象力,你想象力能去到哪,你能去月球上做一个作品,那你牛,或者你把月球上的什么摘下来做一个作品,它是无边的,我的所有作品都是来自于我的想像。你走在路上的时候,你也会觉得,其实这是陆地,但是你如果心里边有海洋,浪花可以随时出来。”

听她说着艺术,我又想起了一直思考的“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这个描述真的像极了科学,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科学:“它有门槛,门槛非常高,但是它没有标准,这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你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越好,你爬得越高越好,就怕你不够高、不够远。这种高和远是什么呢,是想象力!”

所以,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高考与火候

有老师转载了一条上海交大高考录取改革的消息,希望大家对此发表看法:“本次上海交大的高考录取改革首推综合评价,考生的高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都被纳入评价体系。其中,高考成绩占6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参加录取改革的考生自愿提出申请并进行志愿填报,由学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投档成绩,按照招生计划人数的2倍确定参加综合素质测试的考生人选。”(新华网消息: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7/298250.shtm

我觉得,在当前官员、校长、班主任、老师、家长、学生的素质前提下,实在不可取。欠火候的事情,还是多烧几把火,早些把火候烧到。否则,后果很严重。

这些年,时常会陷入一种困惑中:对有些事情,如废除死刑、禁止吃狗肉(动物福利),废除高考、废除研究生统一考试、废除研究生获得学位需要发表SCI论文等等,这些呼吁的声音,在某些方面无疑是正确的。从长远看,理想的方式也应该是这样做的。可面对各种现实情况,一旦贸然实施,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些方面会产生严重问题。

那么,我们是等时机成熟,还是果断实行呢?不敢冒险,很多时候就错过了机会,也就不会成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勇气,需要胆识,更需要智慧。贸然,蛮干,不理性,意味着会产生新问题。回避,拖延,求稳,也可能会错失机会。

我们需要前瞻性,还是需要稳妥性?

我们知道船大难掉头的道理,那么是集体掉头,还是先做个试验田?对于这些问题,社会科学家和政策学家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809838.html

上一篇:闲话科普
下一篇:怀念当年在图书馆里的那些日子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48 张珑 张庆费 韦玉程 应行仁 刘立 侯成亚 庄世宇 张骥 朱晓刚 王春艳 武夷山 郑永军 陈冬生 陆俊茜 李宁 周健 孔梅 张浩 黄永义 马磊 朱豫才 麻庭光 罗德海 赵凤光 李庆祥 尤明庆 程少堂 邹斌 刘庆彬 刘光银 谢平 高绪仁 强涛 唐胜球 李土荣 张忆文 文峰 杨顺楷 汪晓军 葛肖虹 lbjman truth21ct zgg shenlu ybyb3929 tuner loujinshan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