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hink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cthinker

博文

现在是习李第一个基钦周期的爬坡阶段

已有 3119 次阅读 2014-7-3 21:26 |个人分类:坐井观天|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现在经济主要表现是:房地产和基建过了高峰期,进入平稳发展期,部分产能要么程序性凋亡,要么向外寻找市场。同时发生的两个增量是:制造业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向先进制造深化,其主要变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行业体系内,制造业从终端产品的加工进入到行业设备的制造上,唯有这样,整个行业才能摆脱国外技术的依赖,自身进入创新的循环;二是在价值链内,制造业从简单的制造进入到品牌+设计+渠道(供应链)全链条的整合阶段,从而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挺进。第二个增量是服务业的大力发展,金融,互联网,娱乐和科技创新、咨询设计等行业高速发展。如果按照这个看,结合一些细分行业的数据,真的很难想象,为什么要悲观。呵呵。

    这几天在想经济周期的问题,以丰富自己的认识。中国经济正在转型,新经济阶段,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依赖正在脱钩,这也意味着解释经济变动的规律或者模型需要调整了。对于股市同样是这样。现在用行业指数来看经济,比笼统的看上证指数要有意义。基钦周期是和信贷政策相关的。如果看到习李政府上台13年是整理,主要还是承接了前政府政策惯性的软着落,14年才开始实施383计划的话,那么习李政府的朱格拉周期的第一个基钦周期是从14年正式展开,目前信贷方面属于若闭若开的状态,还没有到大宽松时间。所以这个基钦周期的预期肯定没有透支,因此股市就此要奔底去了似乎有点不通。如果把新经济与传统经济进行切割,实际上整个经济在13年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好的方面。这是熊彼特大周期在起作用,这个大周期(计算机,互联网,生命科学等)目前处于新的中周期(前一个是2000年后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始阶段,主要的驱动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与各个行业的结合与发酵。目前生物医药产业也可能会发酵,近期的分子诊断技术遭到热炒,但是实际上大规模的应用不论是在成本还是技术上,都还需要时间。因此目前来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最大的动力。对于中国板块来讲,就上面的增量因素看,个人认为这个朱格拉周期内另一个重要驱动是先进制造业,这里面是新技术与旧行业的交融进化,因此高端装备特别是机器人,高铁,新能源技术这些也是非常大的驱动。

熊彼特周期 (经济周期的大一统理论):
1936年,熊彼特以他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 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 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 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形成若干个短周期。

短周期: 基钦周期
1923年英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就会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他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人们亦称之为“基钦周期”。

中周期:朱格拉周期
1862年法国医生、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C Juglar)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首次提出。提出了市场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这种中等长度的经济周期被后人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也称“朱格拉”中周期。

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 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查看原图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写于2014年5月24日,最初发表于雪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6622-808807.html

上一篇:国务院: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下一篇:中华文明进化出新的基因系统
收藏 IP: 202.127.20.*| 热度|

1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