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江的博客 Hanjiang Luo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hj701 研究兴趣: 物联网、智慧海洋、人工智能、多智能体及强化学习、无人集群协同智能

博文

一个人做科研太累?将自己复制几个挂到网上吧

已有 4764 次阅读 2014-6-7 14:02 |个人分类:观点建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一个人做科研太累?将自己复制几个挂到网上吧

 

   未来医学的突破也许是将优秀的人克隆,但这个一直被划为红线,有悖于人作为自然的道德。因此,人一直试图在其它方面突破:利用技术, 制造类似人的、有情感的机器人,制造拟人的智能环境和物体。信息业拼命发展智能信息业,今天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不折射出这种欲望。

   对人的研究也努力在发展, 美国投资研究人的大脑(孙学军:《美国大脑研究计划详细路线图出笼》),但区区45亿美元也许刚刚做个开头, 可见美国国会是实用主义居多,岂不知利用研究大脑的技术结合今天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等等,可以实现“克隆”大脑的梦想,并且这个梦想不会突破道德的红线,但却可以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个脑科学结合信息科学大有可为呢。

    这可不是骗人的, 听我简单举个例子: 我们做科研的是Research= Re + search,search的工作必须要做, 科研人员离不开Google,就是因为 Google 为科研人员做了一些基本的 search工作,可见search非常重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比如网上逐步开始有大数据的公司,你把具体的search工作推送给他,也可以推送给不同的公司,进行不同的search,然后你放心去睡觉好了。当你美美的睡了一觉,打开电脑, 相当于复制你的网上的人, 帮助你把工作做完了:你需要的东西就在你的眼前,你简单的再处理一下就可以用了。

     有人立即说:这什么复制啊?不就是搜索吗?没错,这个可以理解为简单的复制:复制你想做的事情,然后替你自动做了。 至于做的好不好,那是大数据公司的事情了,既然你用Goole可以做, 大数据公司显然能做的更好。问题是,这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原始例子,因为脑科学才刚刚开展呢!将来如何复制?可以简单设想下:你开始复制, 然后想复制你的什么想法,仪器检测你的脑电波,明白了你想要做的事情,然后你费力确认一下就好了。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比如脑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科学的发展等等,把他们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复制你的情感,成为虚拟的“网络大脑”:在你休息时,复制的多个你在网上闲逛,看新闻、 看网页、找资料、思考、总结、学习。。。。,他们和你的关系?他们实际上是复制了你的部分,可以一直活在虚拟的信息世界,在你需要时,你和他们根据需要结合一下就好了,相当于你的秘书或者你的外脑?或者就是多个你。

    这个好像是笑谈和幻想,但是从技术上将来未必不能实现。当然这个不是我先想到的,而是我们的祖先,在西游记中早就有个孙猴子,和二郎神打不过来,随手拔了些猴毛,变了许多孙猴子。其实这个想法还是很不错的,将来也许能实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666-801293.html

上一篇:颜宁团队获世界级突破,为啥科学网鲜有祝贺声?
下一篇:您的科研寿命有多长?
收藏 IP: 219.77.143.*| 热度|

11 郑永军 刘钢 刘洋 刘淼 辛晓十 章成志 侯成亚 刘庆宽 朱晓刚 zzjtcm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