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博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广学馆记

博文

黄雀在后 精选

已有 12236 次阅读 2014-5-22 11:47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前段时间有位同学在留言中说是家乡有一种和麻雀类似的黄色的小鸟,我猜是可能是黄雀,我很理解这种游子对家乡事物的关注和留恋,现在得闲,将图补上吧,希望他能够看到。

 

   说起黄雀,大家第一印象一定会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原文如下: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呵呵,看来我荆楚大地尚该感谢藉黄雀之名免除了一场战争才对。

 

   不过,战国时期,《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已有如下记载: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只是,这里还是异鹊-奇怪的小鸟,而非黄雀。

 

   其实黄雀还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歌“野田黄雀行”,就是那位七步成诗的魏晋大诗人曹植所写,意境和“七步诗”倒也颇有相通之处,值得一读: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成语和典故大家应该都够熟悉的了,只是,古人所说的黄雀,未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具有生物学物种意义的黄雀,估计只是泛指黄色的鸟儿而已。而且从时间上推断,吴国也是断然看不到作为冬候鸟的黄雀去偶遇夏天才有的蝉的。

 

 

   可是现实中毕竟还是有名为“黄雀”的这种鸟,我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真实的黄雀到底长啥样!不过这倒也没什么奇怪的,至少在武汉,黄雀并不是一种可以在动物园里面看到的鸟儿,我也是最近几年(2011年?)才在户外见到这种鸟儿的。

 

 

   实际上黄雀和树麻雀长的很不一样,从颜色上来说,黄雀整体颜色鲜黄,而麻雀为棕褐;从大小上来看,黄雀也略小;叫声也不一样,黄雀叫声毫无嘈杂之意,声音轻柔清脆。而且黄雀雌雄鸟异色,雄鸟头顶黑色,似戴着一顶黑色瓜皮小帽,很好区分。

 

 

   从分类上来说,黄雀(Eurasian SiskinCarduelis spinus)是金翅雀属的鸟类,这个属在我国共有11种,除了黄雀,还有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高山金翅雀(Carduelis spinoides)、黑头金翅雀(Carduelis ambigua)、红额金翅雀(Carduelis carduelis)、极北朱顶雀(Carduelis hornemanni)、白腰朱顶雀(Carduelis flammea)、黄嘴朱顶雀(Carduelis flavirostris)、赤胸朱顶雀(Carduelis cannabina)以及藏黄雀(Carduelis thibetana);藏黄雀仅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西部,包括西藏及云南、四川等省,雄鸟的头顶也没带小帽子。黄雀既然是金翅雀属的,所以认错也是常有的事情,看看这个链接吧,黄雀和斑文鸟现身扬州:http://www.yznews.com.cn/news/2011-11/01/content_3754143.htm,图中的鸟就是金翅雀而非黄雀好不好?记者一定是胡乱从哪里借了张图,又不和鸟会联系而犯了错误。金翅雀,记得科学网张珑老师、吕喆老师发过。

 

   武汉看黄雀有几个地方比较稳定可靠,比如冬季的梅园和龟山,我也曾经在武汉大学的樱园拍到过,时间是2011年的3月初;再晚一点在4月份湖北也有记录。有意思的是,这几个地方都是黄雀的饮水的地方。当然,即便是在这几个地方,你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守候一下,它们可不会在那里一直等你。当一大群黄雀如期从树梢叽叽咋咋的飘然降落到身边的树枝、草丛、地面上的时候,那一刻的幸福和满足感实在是无以言表。而后夏天黄雀会飞到中国东北繁殖。

 

   但是黄雀曾经与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先前的算命先生就喜欢拿黄雀来叨签衔牌。不过,会叼牌的黄雀,大概也会叼开鸟笼的门悄悄溜走,所以黄雀也有人叫它“别溜”。现在,中国民间依然有这种市井风气流传,所以也就有人在笼子里面驯养这种鸟。夏天的时候,也有可能在南方地区偶尔看到零星逃逸出来的小鸟,在野外自然情况下,它们一般可是成群出现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4206-796686.html

上一篇: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下一篇:祝贺津渡的散文集“鸟的光阴”出版
收藏 IP: 159.226.127.*| 热度|

17 吴飞鹏 陈楷翰 庄世宇 张鹏举 孙学军 水迎波 李学宽 朱晓刚 刘光银 陆俊茜 姜虹 尤明庆 李土荣 杨正瓴 Majorite monkey1963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