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ft2000 三农相关政策议题

博文

郑风田:为何“猪周期”难破?

已有 2659 次阅读 2014-5-13 09:40 |个人分类:社会热点问题|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郑风田:为何“猪周期”难破?

 该不该出台政策是调控猪周期,都调了那么多年了,如房价一般,效果太有限。什么是真正的好调控政策?该不该管?

 

虽然新闻里讲我国目前猪肉已经跌到15年里最低价,一公斤15元不到。养猪的农民当然日子不好过了,但是不是城里的消费者就乐开了花呢?也不全是。这不,我近两天到小区的农贸市场转转,看到肥肉最多的白条肉,问了一下价钱,答曰14.5元,我问是公斤还是市斤?被卖家白了一眼,“当然是斤了”。整整比新闻里的价格要贵上一倍。看来消费者面对的价格永远都难低下来。我总不能为了买几斤肉去跑到南城的新发地去购买吧?

 

前几天看一篇学术论文,发现美国人过去也跟我们一样被忽高忽低的价格所困扰,他们的主肉是牛肉,也是经常出现牛周期,让美国难受数年。不过整体来看,美国的牛周期波动趋势是幅度愈来愈小,持续时间也愈来愈短。后来美国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每个行业四大巨头所占份额70-80%以上,牛周期就少见了,但反寡头又出现了。这样消费者就更难吃到便宜肉了。这还不如有点波动呢?大型工业化养殖问题也不少,包括动物福利差,污染严重,农村空心化等。

 

这次的价格波动谁会是受益者?谁又是受害者?消费者得到益处的可能性有,但终端的消费者,除了到大超市购买,在家小区的农贸市场可能享受到的益处有限。乐得合不上嘴的应该是肉类加工企业,在这当口原材料便宜许多,加工成本下来了,加工品的价格,比如火腿肠并不会下来。而那些收购中介,也就是从养殖户到肉类加工企业的中介,应该是不会赔了,形势不好,要么他们降价收,要么他们干脆不收,这个行业外界形势变化对这些中介其实影响不大。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高密度规模养殖户与养猪厂,他们养殖规模比较大,又不可能一直养着,猪要天天吃饲料呢。至于小散农户,一家几头猪,其实倒不太操心。只可惜他们过去一直是耙子,但在竞争中最有竞争力的应该是他们,从成本收益来讲,大型养猪厂是干不过他们的。这也是为何我国许多大公司不敢轻意养猪,一有风吹草动,树大难调头,会赔得厉害。因为人工成本,各种设施成本与农家散养可能会居高不下。而小养殖户许多成本都可以省的。

 

不过有人会一直问,近年来相关部门给了那么多的补贴,要培育规模养殖户来降价格波动,原来讲猪周期难破是因为散户多,现在规模养殖户上来了,当然数据不一致,有些人讲是38%,也有些人讲已占40%以上,为何价格还这么剧烈波动?规模养殖到底能不能破解猪周期?按我的看法,这样的户养500头就算规模的话,只能加剧波动,尤其是一些商业户,就如炒房客,看到什么赚钱就买什么,结果只会更加剧波动。一些商业养殖户,看到养猪赚钱时,匆忙进来。一有风吹草动,就赶紧出手,这不加剧了价格的波动吗?规模到什么程度才能破猪周期?美国的牛周期,养殖场不可谓不大,还是难破。所以我国规模的几百头就想破周期,难啊。

也不是说规模养殖没一点好处,从长期来看,农民外出打工机会增多,散户放弃养殖的机会越来越大。牛就是这样,原来许多农区的农民都会养些牛,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外出打工的机会增多,现在农村养牛的变成越来越稀少。原因很简单啊,牛长得慢,如果养还得天天看着,耽误了外出打工的机会。这也是现在牛肉价格变成牛魔王的主要原因。其实养猪也一样,太耗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外出打工机会的增长,会有起来越多的农户放弃养殖。所以散养户未来的数量会愈来愈少。

其实目前推广的规模养殖户,问题更大。因为养殖数量猛增,养殖空间并没有增加多少,高密度养殖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其发生病情的概率要比散养高了许多。而在饲料中加抗生素的可能性也会大幅度增加。美国已经禁止在养殖业中滥用抗生素了,我国什么时候能够开始严厉禁止呢?

 

目前的确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及时信息平台,让养殖户清楚地知道目前全国猪粮比、母猪数、猪仔灵敏、白条猪价格等关键信息,来决定进入退出。另外产销直接对接的紧密一体化也很有必要。目前的猪周期想破难,太难。只能缓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007-793939.html

上一篇:郑风田:农民可以直接上中专大学?
下一篇:郑风田:城镇化的迷失
收藏 IP: 111.196.87.*| 热度|

1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