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U172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PU1728

博文

参加“首届地下工程灾害预测与防治高层论坛”

已有 3763 次阅读 2014-4-14 10:50 |个人分类: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4年4月12日,不辞劳苦奔到徐州矿大去旁听“首届深部地下工程灾害预测与控制高层论坛”。

按层次来讲,档次还是比较高的,钱七虎老师、顾金才老师、蔡美峰老师、何满潮老师、潘一山老师、杨春和老师及鞠杨老师。前五位老师,主要是对冲击地压及岩爆问题进行了工作的展示与审视,杨老师则讲述了岩盐井作为地下储备库的研究,鞠杨老师则是讲述基于分形理论进行LBM重构。

虽然,我并不做冲击地压研究,但是前段时间曾经读过一论著《瓦斯煤层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及应用》,里面讲述到有瓦斯参与的煤层动力灾害也是冲击地压,这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冲击地压并没有瓦斯的参与相背离;同时,普遍的认识称冲击地压发生的一个条件应该是能量的聚集,因此煤岩体越硬则其易发生冲击地压,但这样出现一个问题,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治理过程中,常采用的手段是瓦斯预抽,瓦斯抽采后则煤体会变硬,引起的结果则是冲击地压倾向性增加。那么,矛盾出来了。如何解决冲击地压与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防控工作的互补及兼顾?这个问题,困扰到现在,昨天也没有找到答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何满潮老师,他借鉴国外对于负泊松比材料的研究,发明了具有负泊松效应的锚索并加以应用。对我来讲,很是新颖。会后我也想了想,其实路数是对的,锚索归根到底,还就是一种材料的应用,那么要想改变材料的特质就必须从本质上去做那就是采用不同的材料,然后根据生产实际加以消化利用。简单的从结构上的改进只能是对问题的修修补补,不能完成质的飞越。    昨天的会议,我获得的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广泛阅读吸收、复杂问题回归本质、坚持做一件事。或许十分笼统,但是确实是实际问题。对待问题的解决,有时复杂、有时简单,但是归根到底要看我们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对待旧事采用新手段、不同的假设可能观测到以往不能得到的结果,这需要我们的创新思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45844-784730.html

上一篇:旁听博士预答辩
下一篇:我是严重拖延症患者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