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花风起正清明”
(王德华)
今年北京的春来的早,还早不少。有趣的是,去年的春天来得有点晚。这就是大自然的节奏,想快就快,想慢就慢,生灵们奈何不得。谁知道谁在后面操纵大自然时钟的速度呢?
春来冬去,花开花落。生命有萌动,有繁盛,有枯萎,有萧条。人们终于开始明白了尊重生命的内涵。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国家降半旗为平民设立全民哀悼日,到对马航失联航班搜寻的永不放弃,显示了政府对大众生命的尊重,使得人们对生命开始有了新的理解。这些年来,灾难事故似乎一直不断,经常有无辜伤亡。
又到清明,梨花盛开的季节,“梨花风起正清明”,也真真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几天北京天气好,园区里有两棵梨树,正值花盛期。“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话说得人心里乱乱的。古人的诗句有时代的内涵,今日读来却是另一番感觉,尤其是身在外而没有尽孝的儿女们。听着《梨花又开放》,心里更是一种莫名的伤感。
清明节,按照老家习俗,是要到墓地里去给亲人的坟头上添新土,插上松柏的新枝。祭奠亡灵,是最难受的。所以就有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说法。这就是那种特别的心痛,那种真的不愿意去触及的心痛。尽管每年的一些日子,这种痛会自然发作,那是不得已,总得熬过去。我有时也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一个人跪在父母的墓前,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站得起来。
细想起来,小时候盼望的清明节,打秋千、五彩蛋、踏青,今天却成了最不愿意过的一个节日。最不愿意,也是必须要过的一个节日。在这个日子里,追思逝去的亲人,祭奠逝去的亡灵。
经常看到电视上为亲人祷告的镜头。小时候,父亲在祖先的牌位前,坟墓前,总是唠唠叨叨,听不清在说些啥。小时候,也不是很理解。活着的人对过世的人,会唠叨什么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直心存疑惑,解不开答案。
有一天似乎突然明白了。那是一种心理需要,一种心灵寄托。应该跟自言自语差不多吧。有时候,会有很多话想对父母倾诉,就是想诉说,一直没有机会,也没有一个场合。这种感觉变得很严重了,心里就有些难受了。终于到了墓碑前,就有了这么个一个机会,也就会认认真真倾诉,那是一种情不自禁。
在父母的墓碑前,只要开始烧纸钱,姑姑就开始唠叨,姐姐们总是忍不住,也跟父母诉说着,说着说着,就会不自觉放声痛哭起来。哭过了,爬起来,抹一抹泪,心理就好受多了。每一次祭奠,每一次的合着泪水的诉说,是一种内心的需求。
我们需要有这种机会,心理上需要这种倾诉,需要这种发泄。失去亲人的心痛,思念亲人的情怀,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前些日子,高中好友的老母亲走了。好友说,他陪母亲走过了最后的九天九夜,感叹生命既坚强又脆弱,感慨活着真好。我说,你比我孝。我是独子,但都没能赶上见父母最后一面,也没能听最后一次嘱托,是终身的遗憾和悔恨。
又是清明,又是思念。
(研究所园区的梨花。 2014.4.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