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最新卫星图片显示冰情好转 未来两天“雪龙”将迎脱困良机

已有 2106 次阅读 2014-1-6 09:05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本报北京1月5日讯(记者陆琦)“在‘雪龙’号正东方向9公里至边缘的海冰内部出现了上百个小水塘,平均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这表明在潮汐的影响下,东侧海冰的密集度已发生显著变化,对于‘雪龙’号脱离冰区是利好消息。”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晓在分析完今天的最新卫星图片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1月3日,在成功执行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52名被困人员的救援任务后,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在撤离自身所处的密集浮冰区时受阻,造成“雪龙”号船及船上101人被困。
 
“此次受困与南极特殊的环境有关系。”曾去过两次南极的中科院院士刘嘉麒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南极大陆98%的地域被直径4500米的永久冰盖覆盖,在南极最常见的是冰山和浮冰。之前困住“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就是浮冰。
 
刘嘉麒表示,由于天气系统和海冰冰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冰情更加复杂,才使得“雪龙”受困。
 
“破冰船并非所向披靡。”刘嘉麒说,“雪龙”号这样的破冰船只能击破1.2米厚的冰。而困住“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浮冰至少有三四米厚,“雪龙”号周围海冰密集度接近十成,最厚处达三四米,并且形成冰脊,冰情已远超“雪龙”号破冰能力范围。
 
不过,情况正在好转。程晓等通过分析1月2日至5日连续拍摄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发现,“雪龙”号被困区域海冰的东缘线发生大幅退缩,退缩幅度达到2~5公里,“雪龙”号目前距离最近的清水区约14.5公里,这可能是由于连日的东南风和天文大潮的综合影响使然。
 
此外,通过精细的解译判读分析发现,“雪龙”号被困冰区有2座大的冰山。其中,较大的一座长约1公里,已发生了快速漂移,1月3日移动了8.5公里,1月4日移动了3公里,从位于“雪龙”号东南方向的7.5公里处移动到了正北方向4.5公里。
 
另据气象预报,1月6日至7日有一个高压天气系统将影响这片海域,有可能带来“雪龙”号期盼的西风,将密集的浮冰吹得松散一些,有望给“雪龙”号突围打开一扇“窗口”。目前,考察队已制定多套突围方案和应急预案。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均进入一级应急值班状态,并成立“雪龙”号脱困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全力组织“雪龙”号救援脱困工作。目前,“雪龙”号已在浮冰中开辟了一条长约1公里的“破冰跑道”,等待天气条件有利时破冰突围。
 
《中国科学报》 (2014-01-06 第4版    综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08826-756332.html

上一篇:以策展人的角度观赏展览
下一篇:星球之初 地壳“流泪”
收藏 IP: 124.64.10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0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