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七鳃鳗 · 驼背海豚

已有 7359 次阅读 2013-11-17 18:3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七鳃鳗, 驼背海豚

   我工作的单位是水生生物研究所,耳濡目染,我也比较关心有关水生生物的报道,近日看到两幅图片,转帖。



七鳃鳗嘴部特写


   七鳃鳗属于无颌类,在类似吸盘的嘴巴里长有许多刀片般锋利的牙齿。它们会咬住鱼的侧面,在搭便车的同时享受一顿大餐。体长从13厘米到100厘米不等。分布在北冰洋水域,包括白令海、朝鲜沿海、日本沿海的北太平洋,及加拿大、蒙古、中国东北淡水水域。

 


看到七鳃鳗嘴部的牙齿,联想到盾构隧道掘进机。



 

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两头尚未命名的驼背海豚个体跳出海面

 

   北京时间2013年11月1日消息,近日,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北部近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驼背海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CS)的项目主管霍华德·罗森鲍姆(Howard Rosenbaum)说:“许多年来,关于驼背海豚的物种数就一直存在争论。”科学家曾提出,在驼海豚属(学名:Sousa)中存在着2到4个物种,但一直以来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超过2个物种的说法。因此,在大约10年前,科学界决定,在获得更多的信息之前,他们只承认两个物种:大西洋驼背豚和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罗森鲍姆及其同事们决定重新审视这一争论,他们开始在驼背海豚的分布范围内——包括西非、印度洋、太平洋和澳大利亚附近海域——采集身体和基因样品。通过对细胞核和线粒体的DNA检测,加上形态特征的数据,包括海豚吻部长度、牙齿的数量和位置等,显示驼背海豚实际上有4个物种,而不是两个。在这4个物种中,有3个是科学家之前已经提出的,包括西非的大西洋驼背豚(学名:S. teuszii)、印度洋中部和西部的灰白海豚(学名:S. plumbea)以及印度洋东部和西太平洋的中华白海豚(学名:S. chinensis)。第4个,也就是尚未命名的新物种,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目前,驼背海豚都被列入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其中大西洋驼背豚属于易危物种,而中华白海豚则是近危物种。



   中华白海豚在中国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有两个,一个是厦门的九龙江口,一个是在广东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还被选为1997年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的吉祥物。当年我曾配合香港回归,写过介绍中华白海豚的科普文章,发表在《中国科学报海外版》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8326-742526.html

上一篇:西洋镜里有看头
下一篇:“鲸背象足”观止矣
收藏 IP: 59.172.243.*| 热度|

1 蔡庆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