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入学时很荣幸地赶上了所考入学院的培养方案改版,也就自然地成为了新版培养方案的第一届学生,这吃螃蟹的人历来是喜忧参半。诸如“一篇外文论文”、“一篇中文论文”、“一篇专利”及其他几个一作为本科毕业硬性要求,着实让大家受尽“磨难”。客观地说,完成了这些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大部分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实有很大提高,毕业时简历上也显得较为丰满。但是细细琢磨琢磨这些取得的所谓“科研成果”,有多少发表的论文不是依靠版面费取得的?又有多少专利仅限于拿到了一个专利号?学会了书写格式、明白了申请流程这无疑也是很大的收获,至于里面所包含的科研水平,还是不要期待为好,高质量的东西实在凤毛麟角,反而给学生增加了太多经济负担这一现象倒是普遍存在。昨天刚刚定好的要求,明天到了考核时间又增加了诸多指标,这样的情况同样屡见不鲜。新制度的执行往往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些制度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个年头,应该说在逐渐完善,相信已经更加有益于学生的培养和学院的发展。
读研又特别幸运赶上学院领导班子换届,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新领导上任自然又是风风火火,各种改变。我理解的研究生培养应该是基础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工作相结合,而基础课程的开设必须为后续的科研实践所服务。某个课程,某个方向,经过多年的奋斗已做到国际水准,这值得自豪,作为硕士生培养的必修专业课也是理所应当,但如果同时作为学院其他所有研究方向的必修课意义是否同样巨大?这,个人觉得值得思考。同时,大部分课程的老师都有繁重的科研任务,那么授课时间的频繁调换抑或取消也就成了常态,可是作为学生也会有自己对于各项工作所需时间的小小规划,上课时间这么一调或者几个课程之间互相这么一换,老师方便了学生就有些乱套了。上课时间随意调还可以理解,但考试时间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变就实在让人抓狂了,驾照考试推迟、软件学习暂时搁浅、文献要不考完试再看,然后通知告诉你:后天考试再次取消,时间暂定下周。哭笑不得,也是写这篇文章的触发点。
文字充斥着满满的消极,坦白讲也有诸多的无奈,但本意不是想埋怨什么,毕竟自己清楚很多东西可能都是由于自己理解的不够到位而导致些许偏差,只是特别期望学院能够以比较快的速度将各项制度进行完善。学院虽然年轻,但走在快速发展的大路上,本科培养制度逐步完善,硕士、博士报考及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科研实力也在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完善各项制度以让学院整体实力更趋强大。这是每一个从母院走出的我们最真切的期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