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研究生阶段的外语学习

已有 4518 次阅读 2013-10-10 05:04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外语学习

研究生阶段还要不要学英语,如果要学,这个阶段的英语应该怎么学,应该学什么,昨天《光明日报》有一篇有关研究生英语学习的文章。文章提到了现阶段研究生英语学习的一系列问题,不过其主旨似乎是,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仍然需要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来上课。

我们现在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其实是参差不齐的。一般说来,研究生入学考试在65分以上的,其英语水平还算可以。如果低于60分,其英语能力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我们很多研究生入学的英语成绩,基本就是在55分到60分之间。如果他们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后,不再像本科阶段那样有较多的时间学习英语了,那么他们的英语能力肯定会打折扣。如果是这样,至少他们要想在学术上有更大的进展,恐怕比较困难。

过去,大约是80年代初,那时把研究生说成是国家队,意思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冲着顶尖的学术目标去的。现在看来,这个说法估计已经不成立了。所以对现阶段研究生,主要是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恐怕都要重新定位了。

如果到了研究生阶段,在英语学习上还要搞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显然是不适宜的。这无异于本科大五甚至大六年级,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属性没有多大的关系。正是因为研究生们在英语水平有差异较大,所以如果要保留英语学习课程的话,必须区别对待。那些入学英语成绩较低的,的确需要加大英语使用能力学习的强度,否则,以前的学的几乎就都白扔了。而英语成绩还可以的,更多的应该是针对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加强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所谓阅读训练,主要是提高阅读的速度,以加大阅读的量。而阅读的主要内容是与本专业有关的图书资料,包括各种期刊和电子读物。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既不是简单地扩大词汇量,更不是加强语法的学习与训练,它必须与日常研究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所以,研究生们必须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领导资料的阅读。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有可能提高阅读速度;同时,只有提高了阅读的速度,才能更有效地增大阅读的量。

其次是英语写作的训练。在研究生阶段,英语写作是一种必要的技能。无论将来与国外同行交流,还是撰写学术论文,都必须通过英语写作。当然,会说自然会写。可是在研究生阶段,口语与写作毕竟还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写作用语与交流用语在不同的场合还是会有区别的。不过,说了归齐,写作能力首先还是要依仗阅读的能力。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就不可能掌握足够的词汇。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也不可能产生充分的语感。没有足够的词汇,与充分的语感,就不可能有流畅的写作。

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来说,他们在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并不特别需要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如果说他们还需要教师的话,他们需要的也应该是自己所学专业而英语能力较强的教师。这样的老师在指导研究生阅读专业文献时能够给以较有效的引导,对于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也能给予有效的解答。当然,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是学生自己自觉主动的学习。再统一上英语课,必要性不是很大了。在这个阶段,任何类似于考级式的考试,都是没有必要的,都是在瞎耽误工夫。

在研究生阶段,第二外语的学习一般说来倒是必要的。这也主要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有关。搞技术的,需要学习德语和日语,搞哲学的,需要学习法语和德语。有的技术领域,俄罗斯是有优势的,所以俄语也有人需要掌握。如果再极端一点,以色列也有技术的强项,所以希伯莱语如果能有机会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涉及到人文领域,那可选择的第二外语就更多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印地语等等,都需要有人去学。这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至于有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专业,比如古汉语、书法、国画、民歌演唱等,到底要不要学习外语,很多人曾认为,在这些领域里,没有必要对外语程度有什么要求,甚至认为,不学外语,也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学好这些专业。也许吧。但是对于研究生来说,还是应该有较高的要求。即使这些领域在国外没有多少资料需要查阅,也不需要到国外去听这些领域的课程,但是,我们仍然负有向国外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完全不能使用外语,那么我们就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说极端一点,你搞这些领域而不懂外语,那么你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肯定是片面的,有欠缺的。你不知道如何向国外介绍自己的优秀文化,你做的研究再多,再深入,也是有着重大缺陷的。所以,外语不及格的人,我仍然认为,不宜被这些领域录取为研究生。做研究生,绝不是在那里自娱自乐。那样玩得再高深,也缺点东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8176-731554.html

上一篇:网络教学、课堂教学与移动教学
下一篇:我的英语老师们
收藏 IP: 114.250.73.*| 热度|

2 武夷山 梅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