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主按】近日各单位都在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不评不知道,一评吓一跳!有比爱因斯坦还牛B的科研苗子——硕士一年级就发表好几篇SCI一区论文,有屡战屡胜的论文高产户——在前几次评奖论文清零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本次评奖论文数遥遥领先,有打官司的秋菊老师和秋菊同学,……。历史表明,当论文能获取重要利益、特别是眼前的直接利益时,就会有奇迹发生,就会好戏连连。贴一篇一个多月前老文为中国教育报写的稿子。
近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对研究生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做出调整--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同时,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的待遇水平严重偏低,远低于在职同龄人,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痛苦煎熬,极不“体面”的生活不仅影响了研究生本身的发展,更使整个学术圈对年轻人、特别是有学术潜质的年轻人越来越失去吸引力。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有学术潜质的年轻人,要么不入学术圈,入了学术圈的想“逃离”和已“逃离”科研的又不在少数,读研读博在众多年轻人看来只不过是就业缓冲期。
令人欣慰的是,新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这种局面。今后,一位研究生有可能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和之前设立的国家奖学金,以及校内其他研究生奖助政策资助。有高校为研究生算过一笔帐,博士研究生“如果书读得好,平均算下来,一个月有近1万元的资助奖励,比教授工资还高。”有网友因此戏说:“能与高富帅媲美。”
经验表明,好事要办好也有挑战。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面对一项为学术发展带来新希望的新政,此时此刻,除了赞许,也要对其在具体实施中的落点提出一些“苛求”。
作为“奖优不奖贫”的奖学金,评优的主要“抓手”无外乎考试成绩和科研成果。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因不像本科生那样相对统一,所以其考试成绩不具可比性或比较的意义不大。而研究生的所谓科研成果因专业、方向、导师、工作属性如基础还是应用、理论还是实验研究等不同,也很难比较;特别是,真正的科研成果其价值或意义的体现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至少在短短的几年读研时间内是很难评价的。
不能评、评不好的东西,如何评?如何去动态评和滚动评?在当前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越是与利益关联的学术评价,越是撬动神经、破坏协作、助推浮躁的利器。评价的尺度如果把握不好,势必刺激部分研究生少学多要、少做多产、少做配角多做主角、少谦虚多炫耀,最终养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相当于刚开始学术生涯就植入一种学术浮躁基因。
以学术论文评比为例,这可能也是研究生评优最终的落脚点。论文如何评?惯熟的方法是数篇数、看刊物级别或影响因子。这种评价方法的弊端学术圈早已心知肚明,把它用于各级各类奖学金评定,难免刺激研究生:一是急于早发论文,因为早发论文早得奖,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研究生,有论文总比没论文好;二是急于多发论文,因为多发论文除了在同一年评比中取得优势地位外,还是满足多种奖励和滚动奖励的需要;三是争当第一作者,因为在当前人人都要“吹哨子”的学术体制下,非第一作者论文是没有用的,即使有用,也要大打折扣。早发论文和多发论文的途径包括拆整为零、热衷于低水平重复性的修补工作等,这样的研究无一例外过于肤浅,充其量产出华而不实的所谓成果,却能很轻易地击败潜心十年磨一剑的同学。这些都是急功近利和学术浮躁的典型表现,显然不应是优秀研究生该有的境界和品质。特别是,“重奖”之下如果还催生了学术不端的“勇夫”,那更是有违奖学金的初衷。
因此,在研究生奖学金评比的实行过程中务必小心翼翼,杜绝按下葫芦浮起了瓢——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却助长了学术上的急功近利。
研究生,作为做研究的学生,以学业见高下,不以金钱论英雄。就我所知,相对于高额奖学金,研究生更渴望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更看重科研本领和未来发展。因此,建议新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要多助少奖,当务之急是大幅提高整个研究生群体的生活待遇,重塑学术圈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将体现差别的奖学金最好设置在入学和毕业阶段,研究生在学期间则像中小学生在校都穿校服一样尽量体现“均富”。入学奖学金由各高校自主设置,主要是吸引优秀生源,这也是国外高水平大学的通行做法;毕业奖学金则以国家级奖学金为重,既体现荣誉,又为出类拔萃者提供入职时的“第一桶金”。
(应邀撰写,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3年8月22日第3版:“奖优”也要把好度)
(后又被登于《湖南大学报》2013年10月14日第1326期第2版“研究生奖学金别按下葫芦浮起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