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告诉你,你印象不深!――《科学探索者》从书《科学探究》分册评介
武夷山
发表于科学时报2007年1月18日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是探索未知。因此,培养探究的习惯、探究的方法和探究的思路应该是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可惜,我们目前的科学教育仍旧重在传授知识,而不是培养探究能力。因此,《科学探索者从书》的《科学探究》分册之引进出版实在可喜可贺!
本书一共才三章,“科学的本质”、“科学家的工作”和“工程与技术”,不过,每一章都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穿插着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内容,有“探索活动”、“技能实验室”、“家庭小实验”等多个板块,另外还有“跨学科探索”活动。习惯于中国式课本的读者读此书时可能会感觉眼花缭乱,但是静下心来多思考,按照书中的提示去做做实验,就会体会到它的妙处。
第1章第1节是“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开篇就叙述了著名动物学家珍妮. 古多尔(可惜,本书译者没有遵从惯例,将她的名字译成了“哥达尔”)在非洲研究野生黑猩猩的情景。古多尔观察到,黑猩猩用植物的细枝做工具,插入白蚁穴搜寻白蚁。这样,本书就自然而然引入了“观察”的概念。有一天,古多尔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黑猩猩窥视一个树洞,然后抓一把树叶放进嘴里咀嚼,又把嚼过的树叶吐出来,放入树洞,再取出来,将已经湿漉漉的树叶放入口中。古多尔推测,黑猩猩咀嚼过的树叶有类似于海绵的结构,塞进树洞是吸树洞里积存的雨水。在此处,又引入了“推理”的概念。古多尔还发现,一旦黑猩猩毛发竖起,可能就会出现危险,于是她赶紧离开现场。于是该书又引出了“预测”的概念。接着,仍然是围绕古多尔的研究,书中介绍了什么是“分类”,什么是“建模”。
以上谈的观察、推理、预测、分类、建模,都属于科学能力。一介绍完科学能力,作者紧接着就谈“科学态度”,它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诚实(不弄虚作假)、虚心(思想开放)、怀疑(质疑一切)和创新性(开拓精神)。从安排顺序也可以看出,本书作者将“科学态度”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如果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如此强调科学态度,大概不容易出“汉芯”造假这样的事。去年,一位专家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她曾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长,率领一些中学生去美国参加国际英特尔青少年创新大赛。去后发现,美国参赛的孩子们不仅展示了科研成果,而且展示了他们的实验记录;而中国的参赛项目只有展板介绍,根本没有实验记录。两相对比,差距很大。此时,中国参赛的一位学生说,反正老外不懂中文,我们赶紧临时编一个实验记录得了,此举被代表团团长严厉制止了。由此可见,我们参赛的这些孩子也许科学技能相当强,但是科学态度上有严重问题。
在“探索活动”板块中,作者就选择什么问题进行探索和如何开展探索,作了有益的提示。例如在第1章第3节“学习科学的意义”中,作者建议读者“每天晚上观看半小时的电视新闻,列出其中涉及科学话题的报道;注意新闻报道期间插播的广告,列出其中具有科学说明的广告”(本文作者说明:在美国,新闻节目也插播广告)。并问读者,“你对新闻或广告中如此广泛地涉及科学话题感到惊讶吗?根据你的观察,学习科学的意义是什么?”而在中国,无论是学习科学的意义,还是申办奥运的意义,以至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意义,都是老师或上级告诉我们的,不劳我们自己寻求答案。那么,自主创新乏力,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书的“技能实验室”板块,安排了各种有趣的实验题目,如,怎样长时间地让鲜花保持新鲜?又如,将一本故事书剪成碎片,并随机地将碎片装订成册,每位同学发一册“碎片书”,大家根据自己书上看到的片段内容,通过相互讨论,一起来推理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可能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个题目,是让学生们拆卸圆珠笔,分析各零部件的功能,看看哪些零部件对于实现圆珠笔这个简单的技术系统的目标并无必要,然后省略这些零部件,重新装配出来一支圆珠笔,看看其功能有什么变化。
“家庭小实验”板块也饶有趣味。例如,浏览当地报纸中的招聘广告,选择四项招聘的岗位,其中两种属于科学职业,两种属于其他行当。要求识别出,这两种科学职业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三大类科学领域的哪一类,各自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背景。另外再分析一下,对于另外两个岗位,需要哪些科学知识方能胜任。
本人曾经参与组织翻译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两书分别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翻译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就是美国科技界和科技教育界对探索的无比重视。我对很多人说,这两本书中的一些教学案例最有价值,就是因为这些案例体现了教师们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所耗费的心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师若将《科学探究》与以上两本书合起来阅读和使用,一定会深受启发和教益。著名相声演员郝爱民说过一段相声,其中的那个父亲因为自己不学无术,总是答不上他上小学的儿子提出的问题,又不肯承认自己不懂,就反复搪塞说“这个答案我不能直接告诉你,直接告诉你,你印象不深!”,这一句成了郝爱民的经典台词。其实,即使我们知道答案,也未必就应该直接回答学生或子女的提问。绕过探索过程而直接听取答案,与通过探索过程来努力寻求答案,其效果判若云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7280.html
上一篇:
我们的夜空也是向后代借来的下一篇:
科学家林耐的“音容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