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森林可持续经营;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立地造林;沙漠化防治;抗旱保水造林;油松经营;经济林有机栽培;全生态经营;数学生态学;近自然林业

博文

他山之石:林业科技成果精选(1)

已有 4886 次阅读 2013-9-19 10:29 |个人分类:新品种新技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黑美人松, 沙生灌木, 柠条饲料林, 彰武松, 野生樱桃李

项目名称:国内外刺槐资源评价及引种应用研究 

成  果 号:20080506

学科分类:林木遗传育种学

地域分类:河北

完  成人:杨敏生 高宝嘉 王进茂 谷俊涛 梁海永 王印肖 侯印德 李伍宝 管跃义 周欣 袁慧贞 张世红 甄志先 刘兴菊 张军 张景兰

完成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单位信息:单位网址:http://www.hebau.edu.cn/ 通讯地址:河北省保定市灵雨寺街289号邮政编码:071000 电话(含区号):0312-7521283

任务来源:部门计划

研制时间:200201-200806

年       份:2008

主  题 词:刺槐 资源评价 引种 栽培技术

计划名称:优良刺槐新品种引种、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

组织鉴定:河北省林业局

评价编号:冀林科鉴字2008第03300号

鉴定时间:20080728

鉴定形式:鉴定

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成果密级:非密

经费总额:57.00万元

联  系 人:张淑云 电话:0312-7521305  e_mail:kjzzh@hebau.edu.cn

主要内容:本成果是由河北省林业局项目"优良刺槐新品种引种、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2002-2005)资助下完成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受到河北省林业局项目"刺槐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2006-2007)、"引进刺槐新品种大叶红花槐繁殖与推广"(2007-2009)、河北省科技厅项目"国外多用途刺槐新品种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2000-2004)及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柏树三倍体等多用途耐盐碱种质材料及繁育技术引进"(2005-2008)、农业部中德农业合作项目"欧洲白桦刺槐等用材阔叶树种引种、微繁及气候适应性研究"(2004-2007)的经费支持,由河北农业大学主持完成。  

从欧洲中部及美国收集了18个刺槐种源种子,以2年生苗木为材料,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11个等位酶系统进行了检测。通过分析不同种源群体遗传学参数,对欧洲刺槐种源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评价,并对刺槐种源群体地理变异模式进行了探索,证明欧洲刺槐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而且这种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因此刺槐的遗传改良存在巨大的潜力,但应主要集中在群体内个体改良上,通过优树选择可取得较大的遗传增益。  

从全国主要刺槐分布范围内,收集了19个刺槐种源种子,在河北省保定、邢台、石家庄建立了种源对比试验林,积累了刺槐遗传资源,从生长特性、抗寒性生理水平、等位酶水平和DNA水平对我国刺槐种源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评价,并对刺槐种源群体地理变异模式进行了探索,对不同层次水平上遗传变异关系进行了分析,证明刺槐群体遗传结构复杂,遗传多样性丰富,种源间遗传变异小于种源内个体间遗传变异,刺槐遗传改良中,采用选育优良无性系,可取得较好改良效果;刺槐引入我国后,经过长期的适应,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次生种源变异,但种源间遗传距离较小。  

在此基础上对大叶红花槐进行了引种适应性研究。在不同区域建立了引种试验林,从生长表现、形态特征、物侯特性、饲用特性、繁殖特性等方面对大叶红花槐进行了研究,证明大叶红花槐可以作为用材、饲料、水土保持及园林绿化树种应用,探索出一套通过播根繁殖的高效育苗技术,并进行了示范推广。  

通过对欧洲和中国刺槐资源的遗传评价研究,提出了刺槐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变异模式,为开展刺槐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本项目研究,对刺槐的遗传改良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引种的大叶红花槐由于用途广泛,优良特性明显,适应性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在我国刺槐适生区推广应用。我省是刺槐的适生区,无论是路边、村旁、河边还是沙荒地、山坡皆可种植;同时,由于新引进的品种生长快、材质好、干形通直,叶产量高、营养价值高,可营造用材林和饲料林,农民和林场种植积极性高,苗木需求量大,应用前景广阔。

 

项目名称:太行山退耕还林工程树种配置及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示范 

成 果 号:20080505

学科分类:森林培育学

地域分类:河北

完成人:张金香 马增旺 王学勇 张军平 钱金娥 张均营 赵广智 张立刚 邢存旺 刘正理

完成单位: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平山县林业局

单位信息:通讯地址:石家庄市学府路75号邮政编码:050061 电话(含区号):0311-87684956

任务来源: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研制时间:200312-200811

年      份: 2008

主 题 词:太行山区,退耕还林,树种选择,抗旱技术 造林

计划名称:太行山退耕还林工程树种配置及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示范2003-048-L48

组织鉴定:河北省林业局

鉴定时间:20081114

鉴定形式:鉴定

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成果密级:非密

经费总额:30.00万元

经济效益:本项目到2006年10月底全面完成试验示范任务,项目区总面积800亩。其中,荒山匹配造林(生态林)560亩,退耕地(经济兼用树种与其它植物间作)不同模式配置240亩。目前能计算经济效益的是退耕地还林模式,即核桃黄芩(药材)间作40亩,核桃苜蓿间作60亩,花椒柴胡(药材)间作30亩,花椒花生间作40亩,枣树苜蓿(林草)间作30亩,枣树知母(药材)间作20亩,枣树与红薯(林农)间作20亩。另外,在不同地块的地沿沟坎间还种植了金银花,合计约有30亩,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年均总产值达到381720元,年均新增总产值222480元。

社会效益:本项目通过太行山退耕还林工程树种配置及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示范,从整体上提高了我省太行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的质量,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农作物丰产稳收、增加生物多样性、调节改善区域性气候、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结合太行山绿化工程,带动太行山区的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高潮,对促进我省太行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农村队伍、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了太行山区绿色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及良好的投资自然环境。  

通过举办培训班和现场指导,为太行山区培养了大批的技术骨干,对山区林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核桃、花椒和鲜枣的发展,又带动了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加工业、包装业、运输业等都活跃起来,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广作用。

获取方式:联系人:张金香 电话:0311-87684956

主要内容:  

1、太行山浅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树种选择与配置  

对项目类型区25个常用造林树种的造林存活与生长状况、山地经济林树种的生长状况及效益进行了调查分析,掌握了每个树种的适应性和生长状况;根据项目试验示范区地类、地形和坡向等划分为7个立地类型;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生态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将适宜树种配置于以退耕地为主的每个立地类型及其地块上。  

2、高标准整地  

整地是人为为树木创造良好生长条件、扩大地下生存空间的一项技术措施。高标准整地,可以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特别是增加整地深度,是提高树木抗旱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本项目系统研究了不同整地深度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得出整地深度60cm能大大提高苗木的存活率,并能促进苗高和地径的生长。  

3、集水措施  

通过薄膜微域集水将无效降雨变为有效降雨技术。经试验,降3mm的雨,可使局部土壤渗透深度达16.5cm,达到根系层,起到缓解旱情作用,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4、施用保水剂措施  

对刺槐进行了施用保水剂试验,分为直接与土壤混施和先饱和吸水后施用两种方式。在研究区使用保水剂2年后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同对照相比土壤含水量提高了5倍。施用效果以直接混施效果略优于先吸水后混匀,二者土壤含水量相差2%。施用3年后依然能保持15%左右的水平,同对照相比依然增加3~5倍;由于土壤肥力的改善,促进了刺槐的生长,直接与土壤混合的方式可以增加刺槐地径19.70%~34.02%;株高增加41.41%~48.04%;综合分析得出,直接与土壤混匀的方式优于先吸水后混匀的方式,施用量以64g/株最佳。  

5、覆盖抗旱造林技术试验  

试验地于造林前一年的秋季进行了鱼鳞坑整地。试验树种为枣树、刺槐、核桃、花椒4 个树种。分别用草、砾石、地膜三种不同方式进行覆盖,加对照共四个处理。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覆盖处理对其成活率 SSR 检验分析,各处理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情况。各处理间的效果排序为地膜 >草 >砾石 >对照;地膜覆盖处理其效果对高生长极为显著,当年新梢发育比砾石覆盖和草覆盖及对照存在着显著差异。  

6、容器苗造林  

对侧柏进行了裸根苗和容器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裸根苗平均造林成活率为76%,容器苗为98%,容器苗比裸根苗造林成活率高22%;裸根苗平均高生长量为44cm,容器苗为62cm,容器苗平均高生长量比裸根苗高18cm。  

7、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模式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系统工程。解决退耕户后顾之忧、促进山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共同需求,是确保退耕还林工作成功的关键。为做到生态经济效益结合、长短利益结合,还林过程中对退耕地采用林药、林草、林农间作种植模式,前三年经济效益达340-1020元,4年后经济效益达820-2100元;荒坡采用针阔和乔灌混交林种植模式,以黄栌×侧柏、火炬树×侧柏和山杏造林模式较好。

 

项目名称:四倍体刺槐环北京地区引种推广及其生态饲料林栽培利用研究 

成 果 号:20090059

学科分类:经济林学

地域分类:北京林业大学

完 成人:李云 田砚亭 罗晓芳 张国君 姜金仲 高永伟 徐虎智 刘书文 温富贵 王文祥

完成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单位信息:北京林业大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研究类别:应用技术

研制时间:2009

主 题 词:四倍体刺槐 引种 生态饲料林 栽培利用

成果密级:非密

获取方式:李云;田砚亭

主要内容:1997年以来,课题组开展了生态饲料树种四倍体刺槐的引种推广及其生态饲料林栽培利用技术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如下成果:  

1、课题组在环北京地区及全国其他省份共计15个省区30余处试验基地试验资料的基础上,从由韩国和匈牙利引进的大量刺槐无性系中选择出了适应中国和环北京地区栽培条件的四倍体刺槐和速生刺槐优良无性系各两个;4个无性系生长快、郁闭度高、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是理想的环北京地区生态综合治理树种;其中的大叶型无性系单叶平均重量比普通高2倍多、粗蛋白含量大于22(苜蓿17.2)、2年生生物质产量可达到45000~60000kg/公顷,为其它高产牧草的1.5~3倍,为典型的生态饲料树种。  

2、突破了上述优良无性系的微体快繁及生态饲料林营造技术难关。利用这些技术,在环北京地区累计推广育苗1亿多株、推广营造饲料生态林21.6万亩(成活率95)、创经济效益7.5亿元。生态饲料林的大面积推广,使环北京地区项目基地(延庆、大兴、昌平、房山、海淀、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天津、河南、陕西、甘肃等)的荒山得到了绿化、扬沙得到了控制、水土得到了有效的保持、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了扩大、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用四倍体刺槐代替牧草饲喂牧畜,有效遏制了项目基地因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从源头上切断北京扬沙来源的作用,并为环北京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在对四倍体刺槐生态饲料林生物量和生物质营养含量动态观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其生态饲料林的高生物质、高营养含量栽培模式;在四倍体刺槐生物质动物营养学分析及饲喂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四倍体刺槐饲料蛋白源营养评价体系;完成了四倍体刺槐生物质饲料加工工艺流程的研究,该工艺流程和流程中的茎叶分离机的有关专利申请正在公示中(公示的专利申请号:200610066249和200720089773);进行了大量与四倍体刺槐进一步遗传改良和饲料加工有关的基础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大部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为其进一步遗传改良和饲料加工奠定了理论基础。

 

项目名称:防风治沙植物引进及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成 果 号:20090056

学科分类:林木育种学

地域分类:北京

完 成人:尹伟伦 施海 翟明普 段树生 王连军 彭华 徐程扬 彭祚登 夏新利 刘勇 陈化

完成单位:北京市林业科技推广站 北京林业大学

单位信息:北京市林业科技推广站

研究类别:应用技术

研制时间:2009年

主 题 词:防风治沙 树木育种 品种引进 种苗繁育

成果密级:非密

获取方式:尹伟伦;施海

主要内容:该项目属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1)建立了两处百亩抗旱沙生植物良种试验示范基地,集中收集了中国北方地区抗逆性强的优良植物103个,其中收集了北京市抗逆性强的优良树种36个,引进了外省市抗旱沙生优良植物品种67个(种源、品系、无性系)。(2)通过根系形态特征和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保护酶活性等生理指标,以及水肥管理对不同树种生理过程和生长效果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树种抗逆性评价,找到植物耐旱的极限值,采用北京林业大学研发的活力测定技术,监测不同水分状况下的植物生活能力,找到植物能保持生活能力的最小需水量,用它来筛选课题组收集的各种植物资源,从中快速选育出耐旱林木良种,作为该项目的主要抗逆良种,最后筛选出了适合北京地区的抗旱沙生优良树种15个。(3)将筛选出的良种在不同的干旱沙地进行栽培试验,将最抗旱的良种进行组织培养和体细胞胚的发生,解决了快速繁殖的技术难题。(4)建立了一套抗旱沙生优良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体系;采用容器育苗解决了四翅滨藜移栽成活率低的难题;采用化学处理促进生根,成功地解决了在干旱瘠薄的土壤情况下进行刺槐和沙枣扦插育苗生根慢、成活率极低的难题;在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室首次建立沙棘组织培养高频快繁技术体系,达到保持优良性状的研究目标;采用硬枝扦插育苗,解决了沙木蓼和柽柳采用播种育苗种子难以采集,育苗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并达到了快速繁殖的目的。该课题的实施,为北京地区成功地选育出一批抗逆良种,缓解了抗旱良种资源匮乏的状况,丰富了北京地区抗旱造林的植物材料,并为周边地区广泛推广、应用高抗逆良种奠定基础。

 

项目名称:旱地生态经济型树种抗性选择及综合利用技术引进 

成 果 号:20080396

学科分类:经济林学

地域分类:北京林业大学

完 成人:余新晓 王小平 陈丽华 有祥亮 范志平 郭浩 牛健植 秦永胜 陈吉虎

完成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单位信息:北京林业大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含区号):010-62338347

任务来源:部门计划

研制时间:200301-200612

年    份:2008年

主 题 词:旱地 生态经济树种 抗性选择 防护林 银叶椴 栓皮槭 扦插 造林

计划名称:旱地生态经济型树种抗性选择及综合利用技术引进2003-4-13

组织鉴定:国家林业局

评价编号:林科验字(2008年)033号

鉴定时间:20080920

鉴定形式:验收

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成果密级:非密

经费总额:60.00万元

推广情况:该项目在北京昌平区营建种质资源圃1处,面积为10亩;在北京市密云县和内蒙古科左后旗营建试验示范林各一处,总面积为100亩。

获取方式:联系人: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 电话:010-62338250

主要内容:该项目提出银叶椴种子休眠规律与解除新技术,总结了栓皮槭和银叶椴嫩枝扦插配套技术。通过对栓皮槭和银叶椴苗木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建立抗旱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干旱地区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选出适合我国旱地生态经济林发展的栓皮槭和欧洲银叶椴优良种源各1个。对栓皮槭和银叶椴中经济价值高的黄酮苷、栓皮槭中的绿原酸及银叶椴叶片挥发油分析。建立了1套简便、快捷、灵敏和准确的栓皮槭和银叶椴黄酮苷HPLC分析方法;确定了银叶椴叶片挥发油中药用活性成分种类。该项目在北京昌平区营建种质资源圃1处,面积为10亩;在北京市密云县和内蒙古科左后旗营建试验示范林各一处,总面积为100亩。  

本项目研究的的栓皮槭和银叶椴种源都是抗旱强的优良品种和经过子代测定的优质种源,其中栓皮槭耐干旱、耐瘠薄,是干旱地区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欧洲银叶椴广布欧洲和西亚半干旱地区,适应性强,耐寒、耐干旱瘠薄、抗大气污染,适应偏酸性或偏碱性及沙质和粘质土壤,是优良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等防护林树种。我国许多地区气候干燥,地形破碎,土质疏松,林草品种较少,种质退化相当严重,该项目所研究的栓皮槭和银叶椴丰富了我国旱地生态经济树种后备资源。栓皮槭树冠浓密,树姿优美、叶形秀丽,嫩叶红色,秋季树叶又变成橙黄色或红色,是重要的秋色彩叶树种,非常适合做城市行道树及公园、庭院栽植。银叶椴是优良的城市绿化树种,树冠塔形,枝叶浓密,叶色暗绿,叶背面银白色,初夏淡黄色小花馥郁芳芬,沁人心脾,秋季叶色金黄,赏心悦目,非常适合做城市行道树及公园、庭院栽植;耐修剪,适合做绿篱。对欧洲栓皮槭和银叶椴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园林景观树种。栓皮槭是提取黄酮和绿原酸等医药工业的重要植物材料。在欧、美等地,银叶椴是传统的药用植物,其不同器官(如花、叶、苞叶等)有解痉、发汗、镇静、镇痛、利尿、化痰、治高血压等作用。引进经济价值高的栓皮槭和银叶椴,可以丰富我国旱地生态经济树种资源,广泛种植对增加当地收入有重要作用。

 

项目名称:PRA_7松树生根剂

成 果 号:20090227

学科分类:林木遗传育种学其他学科

地域分类:江西

完成单位: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单位信息: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邮政编码:330045 电话(含区号):(0791)3828045  传真:(0791)3813123

研究类别:应用技术

研制时间:2008年

主 题 词:松树 生根剂 扦插

成果密级:非密

获取方式:庄伟瑛

主要内容:该项目通过3年研配和试验,研制筛选出PRA-7等松树生根制剂。经在马尾松、火炬松和湿地松等松类树种扦插繁殖中应用,扦插生根率提高到80以上;扦插苗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操作简便,效果稳定。还可进一步推广应用到松树芽苗移栽、栽培造林及其他难生根松类,如:黄山松、金钱松等的扦插繁殖。在龙脑樟、中山柏等扦插难生根植物上,亦有广阔的前景。

 

项目名称:用于提高根系活力和干旱阳坡造林效果的植物保活助长剂——根宝 

成 果 号:20090207

学科分类:森林培育学

地域分类:山西

完成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单位信息:山西农业大学 通讯地址:山西省太谷县邮政编码:030801 电话(含区号):(0354)6288228 传真:(0354)6288261

研究类别:应用技术

研制时间:2008年

主 题 词:植物保活助长剂 苗木移栽 造林

成果密级:非密

获取方式:常培英

主要内容:该发明针对苗木移栽时吸收根大量损失,另有部分根系受伤,体内原始水分下降,根系活力降低吸收功能减弱,因而急需“输液”的特点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否则,未经“输液”的苗木,即使栽植到条件较好处也需要较长缓苗期,若遇干旱等不良条件则很容易死亡。该发明主要以植物极易吸收和营养丰富的蜂蜜作为营养物质,通过浸根或蘸根,快速补给根系。根宝中还含有磷酸二氢钾、氯化钙等矿物质,杀菌剂、少量生长素及其增效剂。苗根用根宝液浸根、蘸根或灌根后能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根系活力和再生能力,增强自身吸收功能,起到“输液”作用。根宝中的物质还具有抑制苗木体内水分蒸发和抗旱作用,把少量生长素溶液混合在高浓度蜂蜜中,其有效期可维持到1年以上。由于以上物质的作用可缩短和消除了缓苗期;提高根系活力30~137,提高新苗数42~224;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15~20,提高幼树生长量10;提高瓜菜产量15~30。根系活力的提高能增强苗木的抗逆性,其中包括抗旱性和迅速恢复创伤。

 

项目名称:抗旱(寒)、耐盐碱灌木四翅滨藜育苗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成 果 号:20080388

学科分类:林木育种学

地域分类:新疆

完 成人:丛桂芝 刘军 陈淑英 苏馨花 秦德明 解彩虹 徐?? 廖书江 赵卫庆

完成单位:伊犁州林业科学研究所

单位信息:伊犁州林业科学研究所 通讯地址:伊宁市飞机场路57号邮政编码:835000  电话(含区号):0999-8233217

任务来源:地方计划

研制时间:200505-200705

主 题 词:四翅滨藜 育苗 示范

计划名称:抗旱(寒)、耐盐碱灌木四翅滨藜育苗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200554110-1

组织鉴定:新疆科技厅

鉴定时间:20080126

鉴定形式:验收

成果水平:国内领先

成果密级:非密

经费总额:25.00万元

推广情况:l、建立示范点兼小区采种点300亩;2、建立育苗基地35亩,育苗24.5万株;3、进行伊犁技术人员生物改盐饲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8次,培训人员300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00份;4、进行困难立地条件育苗造林技术、改盐技术、特殊木本饲料生产技术推广应用1130亩;5、确定了伊犁区域栽培四翅滨藜以饲用为主的综合利用方向;6、项目实施中撰写发表论文2篇; 7、标准制定,总结并制定出两项新疆地方标准,《四翅滨藜扦插育苗技术规程》,《四翅滨藜定植造林技术规程》颁布实施。

社会效益:生荒、新开垦地或开垦后未能正常耕种熟化的土地,必须进行土壤熟化和改良,农作物才能进行正常生长。此项目转化主要根据农户的这种需要开展,用于较盐碱土壤的改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快速改良土壤状况,达到可耕种标准。四翅滨藜作为营养丰富的木本饲料,一年可采获2次,动物适口性好,营养价值接近苜蓿,因此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农业无法耕作的立地条件下建设木本饲料灌木林,每亩产量1-2吨,0.3元/千克计算,每亩可获得近600元的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获取方式:伊犁州林业局 电话:0999-8228789  

主要内容:伊犁州林业科学研究所在全国范围最先引进美国四翅滨藜进行栽培试验,有性、无性繁殖,苗木移栽造林取得成功,经鉴定验收,审定为自治区科技成果,成果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四翅滨藜在改良和利用荒漠盐碱地,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生产营养丰富的木本饲料,因此该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意义重大。  

项目主要转化应用3项技术:1、四翅滨藜嫩枝扦插繁育苗技术及实生苗木繁育技术。2、裸植苗造林技术应用。3、生物改盐木本饲料林建设技术应用。  

项目主要完成内容:对四翅滨藜引种试验研究、及快繁育苗等技术成果进行集成转化,在伊犁州直地区进行快繁育苗,荒滩盐碱地营造生态林。

项目主要实施和达到的经济技术指标:1、建立苗木繁育基地35亩,合计培育四翅滨藜苗木24.5万株。2、建设生物改盐木本饲料灌木林示范园200亩。3、在干旱荒漠盐碱地带推广应用营造灌木林900亩。

 

项目名称:野生樱桃李优良品系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完 成人:丛桂芝 何琼 车风斌 秦玉林 苏馨花 张素朵 刘军 司洪章 巴图 王淑兰 潘俨 武秀红 李萍

完成单位:伊犁州林业科学研究所 霍城县果树技术工作站 新疆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

单位信息:伊犁州林业科学研究所 通讯地址:新疆伊宁市飞机场路57号 邮政编码:835000  电话(含区号):0999-8233217

研制时间:199801-200612

获取方式:联系人:丛桂芝 电话:13579733851  

主要内容:野生樱桃李是世界极为罕见和濒危灭绝的原始野果,伊犁作为全球最大的樱桃李资源带,为科学开发利用这珍稀野果资源,大面积进行平原人工栽培现已达4.5万亩。野生樱桃李不仅是珍稀的野果资源,也是良好的绿色食品开发资源。其果实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含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全营养氨基酸,尤其含钾、含酸量高,酸质和色泽集中在果皮中,营养丰富,其加工性状极好,酸质纯正,色泽饱满,色价高,热敏性和光敏性好,提味护色作用强,不仅可以生产加工原酱和浓缩汁,也可制作饮料、果酒、果酱和调料,是企业加工的上佳原料。  

国内唯一的野生樱桃李加工大型企业——新疆农夫基地霍城果业开发有限公司(原独风流饮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樱桃李产品市场反应良好。"农夫山泉"是国内著名的饮料食品生产企业。产品产量及效益在国内多年以来均排列在前三位,有遍布全国的市场销售网络,有很强的技术产品研发能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年可生产各种果蔬原浆和浓缩汁30000吨,年可加工各种果蔬20万吨,生产线日处理原料1500吨。目前,樱桃李以其独特珍贵的营养价值和优异的加工性状,作为优质加工原料,2007年收购加工樱桃李2400吨,"农夫山泉"的巨大市场使樱桃李生产和加工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项目名称:彰武松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中试

完 成人:雷泽勇 孟鹏 宋晓东 尤国春 王曼

完成单位: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获取方式:联系人:科技室 电话:0418-2160319  e_mail:gushasuo@126.com

主要内容:彰武松(Pinus densiflora var. zhangwuensis)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于1990年首次选育出来的一个新树种,我们对彰武松进行了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生长状况、抗逆能力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18年生彰武松胸径20cm,树高8m,它的综合生长指标比樟子松快30%以上,是北方松中生长最快的树种之一。它树势挺拔,生长旺盛,抗旱能力突出,抗病能力极强,且耐瘠薄土壤。鉴于其良好的特性,为了将这一优良树种推广开,课题组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的形态学相结合,探索了彰武松的起源,为有性繁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运用细胞的全能性理论,对彰武松的无性繁殖作了深入的研究,另外还对彰武松的混交林营建等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彰武松扦插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得扦插成活率达到60%以上,突破了彰武松容器苗培育中的技术难题,按期完成了试验的研究任务和示范作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尤其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彰武松嫩枝扦插技术以及彰武松起源问题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彰武松由于生长快、抗旱能力突出、抗病能力强,且耐瘠薄土壤,适应性强。在我国林业处于"两危"的境地和国家在大力开发西部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形势下,大力发展象彰武松这样的速生丰产树种正是解决"两危"、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对木材急需的理想树种。可以设想,作为一个刚刚被认识和重视的树种,今后它的造林面积将会越来越大,尤其在三北地区,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人们期盼应用一些生长迅速的针叶树代替单一的杨树品种,改变林分结构较为单一的现状,因此品质优良的彰武松将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目前,新疆、山西、辽宁等地已经多次向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商讨高价购买彰武松苗木事宜,因此,该项成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项目名称:速生、抗逆松树优良品种"黑美人松"

完成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吉林省双辽市林业局

获取方式:吉林省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白城市海明西路44号 邮政编码:137000  联系电话:(0436)3322236-8019  联系人:陈庆)

主要内容:该项目采用松科松属油松组的长白松、樟子松、黑松和赤松等4个树种,通过种间人工杂交,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子代,进而选择出新的优良杂交品种。该项目利用了黑松和长白松近缘种和分布区较近的关系进行杂交,选育出了优良品种“黑美人松”(黑松×长白松30) 。该品种在吉林省西部干旱寒冷、土壤瘠薄的立地条件下表现速生、抗寒、抗旱、抗病虫害。它在杂交过程中,实现了黑松针叶细长碧绿的基因和长白松耐旱、速生和树干通直基因的重组。树干通直,树形美观,针叶更加细长,命名为“黑美人松”。它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再加上它对烟尘危害的反应不敏感,因此不仅可以造速生丰产林、防风固沙林,而且还可以作为街道绿化树种。该品种在白城市安广林场干旱沙地上已建成了一片纯林和一片对比试验林,通过几年的对比试验,发现该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

 

项目名称:优良灌木柠条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 

完 成人:刘朝霞 林霞 李维向 贺占有 赵雨兴 刘志茂 武生荣 严喜斌 张晓娟

完成单位:鄂尔多斯市林业治沙科学研究所

单位信息:通讯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电话(含区号):0477-8580186

主要内容:

1、柠条冷藏苗造林技术  

柠条冷藏苗造林技术 2005-2006年在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全面应用,2006年干旱年份成活率达到了69.4%,比传统的柠条造林成活率57.4%提高了12个百分点。 

(1)柠条苗木冷藏技术:①冷藏窖的建造技术:②柠条苗冷藏技术。 

(2)柠条冷藏苗造林技术:利用冷藏苗造林,从四月中旬到七月底的整个造林季节中,造林成活率和翌年保存率在六月下旬达到峰值,成活率为96%,翌年保存率达到91%,远远高于早春造林的成活率(73%)和翌年保存率(66%)。  

2、柠条平茬复壮技术 

(1)柠条采收间隔期的确定;(2)平茬采收时间的确定;(3)平茬(收割)方式;(4)平茬留茬高度的确定。

3、柠条作为饲料的开发利用技术 

(1)青贮利用技术:①柠条青贮的条件;②柠条青贮时间选择;③ 柠条青贮流程。

(2)柠条草粉加工技术。

(3)柠条颗粒饲料加工技术。

4、柠条饲料喂养技术 

(1)柠条青贮饲料饲喂;(2)柠条草粉的饲喂;(3)柠条颗粒饲料的喂养。

 

项目名称:沙区优良沙生灌木造林技术试验示范 

完 成人:宋晓东 徐贵军 陈江燕 孙?? 曹文生

完成单位: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单位信息:电话(含区号):0418-2812490  e_mail:gushasuo@126.com  

主要内容:在科尔沁沙地已经应用的固沙灌木有,锦鸡儿、黄柳、紫穗槐、胡枝子和踏朗等,新选出的固沙灌木为,小叶鼠李、叶底珠、驼绒蒿、木蓼和蒙古柳。增加了固沙植物材料,对提高科尔沁沙地植物覆盖率,提高固沙林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叶底珠形态与胡枝子相似,由于它是大戟科植物,属于油料类植物,同时具有较强的改良土壤作用。小叶鼠李、驼绒蒿和木蓼,特别耐干旱瘠薄,适于向西部地区推广。  

选出桃叶卫矛、杠柳、南蛇藤、森鸟沙棘等饲料型灌木,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桃叶卫矛、南蛇藤为首次提出的灌木饲料型树种。  

营造的试验示范林,充实和提高了“章古台沙地樟子松造林模式”,更便于向西部推广。  

对新选出的灌木树种,除了研究形态特征和生态适应性以外,还采用了li6400等仪器,测试了多项生理因子,分析了抗旱生理性能。  

产业化以培育的植物材料出售来实现。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是:林木新品种及种苗培育、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材料等林业高技术产业、经济林和林特产资源开发等。

 

 

博主简介: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林业科技》和《林业世界》三刊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朝阳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朝阳市老科协理事。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1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3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联系方式:zzllxx5168@126.com;13942112010(微信同号);QQ号:527813275

http://www.xbmiaomu.com/vip/zzllxx5168/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6382-726097.html

上一篇:樟子松嫁接红松;油松嫁接红松;红松果材两用林;红松嫁接技术
下一篇:他山之石:林业科技成果精选(2)
收藏 IP: 112.39.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