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森林可持续经营;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立地造林;沙漠化防治;抗旱保水造林;油松经营;经济林有机栽培;全生态经营;数学生态学;近自然林业

博文

枸杞优良品种“青杞1号”通过青海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已有 3133 次阅读 2013-8-28 08:28 |个人分类:新品种新技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枸杞, 青海枸杞, 青杞1号, 枸杞良种, 枸杞新品种

枸杞优良品种“青杞1号”通过青海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来源:中国林业科技网(2013年08月26日)http://lykj.forestry.gov.cn/portal/lykj/s/1712/content-624132.html

8月2日,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和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共同培育的枸杞优良品种“青杞1号”,正式通过了青海省林业厅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审定。

“青杞1号” 是省农林科学院和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依托省科技厅下达的《柴达木地区枸杞良种选育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项目, 通过对栽培枸杞种子进行辐射诱变,培育实生苗,利用幼株选育的方法从大量实生苗中选育出的枸杞优良品种。该品种具有树势强健,树体紧凑,生长快、抗逆性强、丰产、稳产、果粒大、品质好、易制干、病虫害综合抗性高、管理简单,适应范围广等综合优势。自交亲和水平高、可单一品种建园。在诺木洪地区平均鲜果纵径3.29厘米、横径1.20厘米、果肉厚0.18厘米、单果重1.638克,鲜干比3.08∶1,亩产250-300公斤。

“青杞1号”的选育成功,标志着青海省在2012年培育的“柴杞1号”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枸杞优良品种,枸杞优良品种在柴达木盆地的推广应用,必将对促进枸杞良种选育步伐,加快枸杞基地建设,提高枸杞良种使用率和枸杞产量,增加枸杞农户经济收入,推动我省枸杞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海省林业厅科学技术处)

 

 

青海省“1020”重大科技专项“枸杞规模化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进展顺利

中国林业科技网(2013年08月27日)http://lykj.forestry.gov.cn/portal/lykj/s/1715/content-624446.html

“枸杞规模化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是2012年青海省科技厅下达的“1020”重大科技专项,是我省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林业科研项目。      

截至2013年8月中旬,项目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是在都兰县、诺木洪农场建立大田苗木优良品种繁育基地三处,繁育面积505亩;

二是在德令哈市、都兰县、诺木洪农场、格尔木市建立枸杞优良品种丰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10100亩,其中有机栽培示范基地2050亩

三是实施完成了西宁城南苗圃、玛可河林业局工厂化育苗基地、德令哈市工厂化苗木繁育基地的育苗设施的维护、更新和购置;

四是都兰县建立了26个枸杞品种的种质资源圃,并在西宁市城南苗圃组织开展了优良枸杞组织培养技术试验研究;

五是在海西州德令哈市、都兰县巴隆、格尔木市大格勒、青海大学等地实施枸杞病虫杂草区系及主要病虫杂草种类系统调查,实施了枸杞害虫防控、药剂和防治方法筛选等技术研究和试验。建立枸杞植物试验基地600m2,温室培养枸杞寄主试验苗300株,建立温室试验基地20m2,初步进行了瘿螨接种试验,枸杞潜叶蝇、绿叶甲、负泥虫培养观察试验;

六是在总结以往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经验《青海省枸杞苗木繁育丰产栽培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试行),并印发到各枸杞主产区;

七是对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培育的“青杞1号”枸杞良种,通过青海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八是开展了资金绩效自评工作,对项目财务管理、组织管理等20个指标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公正的自查自评。(青海省林业厅科学技术处)

 

 

博主简介: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林业科技》和《林业世界》三刊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朝阳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朝阳市老科协理事。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1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3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联系方式:zzllxx5168@126.com;13942112010(微信同号);QQ号:527813275

http://www.xbmiaomu.com/vip/zzllxx5168/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6382-720276.html

上一篇:我国积极推进营造文冠果能源林;《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
下一篇:构树和杂交构树(日本光叶楮)
收藏 IP: 112.39.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