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对几个提法的辨析

已有 2587 次阅读 2013-7-20 08:00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辨析

对几个提法的辨析。1)城市内涝的责任,2)果汁内的砷含量,3)医改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19/2013 17:41:18

城市内涝谁担责:城市管理者还是开发商?的话题在城市洪水常发生的季节里当然会引起人们的瞩目。杨老师认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镜某亦以为然。毕竟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在那里出现的灾害,说是“自然灾害”有些不合适。但是,认为城市水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的说法,则有些歧义,需要有些辨析才能搞清事态发生的原本,提高人们的认识。

城市排涝设计的内涵是什么?不定义这个概念就无法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责任。而且在追究这些具体责任担当者之前,还需要思考设计者和审批者的设计依据和审批依据的问题。这个依据,显然是要来自某些城市建设的法律、法令、条例,是与立法和行政有关的事情。这样一来,谁是城市排涝设计者就成了问题了。

应该说,城市排涝设计有概念设计和工程设计两个层面。前者是政府的(行政)的责任,后者是建筑施工者的责任。一发生城市水灾,一般百姓、舆论总是去追究工程设计方的责任,这种思考模式十分可怕、有危害。有降雨了要排水是个局域的思考,没有排水需要时间滞后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排水的时间滞后。在城建时考虑到排水的时间滞后,完善相关的城建法律条列,就可以避免城市洪水。

遗憾的是立法往往也是有个时间滞后的问题。在概念上,不能先污染后治理的概念都好理解。但是在实践当中如何能实现这个理念呢?这是另一个问题了。城建的立法、条例大约也是这样。至少新立的法对原有的城建无效是个法律上的常识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城市洪水,人们只能是后悔自己没有远见吧。应该说事发的主要责任基本都在行政方。尤其是在国外,有相当多城建经验之后,再犯同类的错误,只能说是愚昧了。而行政者愚昧的话,市民们也聪明不到哪里去。

《FDA建议限制苹果汁中砷的含量》又是一个有关健康的帖子。“据美国路透社消息”的开头,就让人有些担心呢;)。就海藻里含“超标”砷的问题,镜某半年多前写过评论。涉及到毒的问题,不能仅仅按元素名称、按有机无机去分。比如,对“FDA已持续20(年)之久留样观察苹果汁,证明有微量的无机砷的含量”的说法,如何去理解呢?镜某以为是个没有问题的证明。如果有问题,就需要声明无机砷的价数及其含量。没有这个指标而单纯地说砷有毒,显然是不大合适。

《中医与西医 官主与民主——侈谈“医改”》一帖的名为说“医改”,但更多的文字是在说“药”的问题,显得很文不对题。如果不是因为作者的“身份”是北大物理教授的话,镜某真就没工夫写这个评论了。还是名校教授的面子大。镜某有些不解的是,博主称教育情况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但研究领域却是“化学科学”。镜某很有一种被误导了的感觉。因为在镜某看来,所谓教育情况最多也就是写出大学物理本科也就可以了。至于学校么,北大清华五的披露一下也无妨。但是标“教授”就有些多余了,因为毕竟那不是“教育情况”。

且不论这医和药的事情,但这位北大的教授思维有些奇怪。
Quote
比如说“感冒软胶囊”的段落:
这就奇怪了,具有相同成分、也都符合国家标准的同一种“中药”,由于生产厂家不同而不同!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如果你上午注射某一批号的青霉素不过敏,下午换了另一批号的青霉素就引起过敏反应,那就要命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里有个概念的混淆:混合物质与单体物质。感冒软胶囊属于前者,而青霉素则是后者。


在镜某看来,这位北大的教授在对“纯”的思考上也有些“意外”。在“例如,可以依据如下化学反应测定维生素C”的一个段落里,所说的事情显然是药品中维生素C含量,而并非是说作为原料的维生素C的“纯度”。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里举了三个事例来说明很多人们以为是“常识”、是当然的东西,其实还是需要人们去认真思考一下才好。至少要把握住要说什么想说什么在说些什么之间的一致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400-709661.html

上一篇:《钻石为何价值连城?》中的一些提法
下一篇:太阳能电池还是光伏电池?
收藏 IP: 12.249.2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