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必须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 精选

已有 5264 次阅读 2007-9-9 07:18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必须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
蒋高明

        据《新闻晨报》9月5日消息,素以险峻闻名的西岳华山,山上枯死的松树越来越多了。华山旅游发展总公司资源部经理张亚琴坦陈,在华山北峰、南天门、金锁关等处都有枯树存在。据记者了解,目前华山上幸存的古树只有50多棵,最老的有1000余年历史。
        造成华山古树死亡的主要原因有雷击、雨水侵蚀和病虫害等自然因素,但人为导致的古树死亡也不容忽视。华山游人众多,游客们把古树旁边的泥土踩成实地,无法蓄水,树势因而衰弱,加剧了树木死亡。
        20年前,笔者在承德市避暑山庄做硕士论文期间,碧峰门-松林峪一带,那些咸丰-嘉庆年间栽植的古松就开始死亡。古松是避暑山庄重要一景,如果没有古松,山庄景色就要大打折扣。针对古松不正常死亡(26.5株/年),笔者从健康状况(有无虫眼、虫眼密度)、人为破坏痕迹(包括钉子,刀痕,火烧痕迹)、过度整枝等,对100多棵古松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发现,古松死亡最多的地段离居民点最近,因此人为破坏是关键原因。《承德群众报》发表了笔者的调查报告,《河北日报》做了转载,还加了编者按,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拨专款5万元成立了古树保护组,有效避免了古松不正常死亡。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花大气力保护古树名木呢?这是因为:
        首先,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人,其独特的风姿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泰山“五大夫松”,就与秦始皇泰山封禅这段历史有关。如果泰山这几株古树没有了,则这个典故很快就会被人忘记。北京城区分布有2.28万株古树、郊区有1.8万株古树,这些都是先人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号称有六千年文明史,谁来见证呢?那些历史悠久、磅礴雍容,奇绝苍健的古树就是明证。一些城市可以在一夜之间让建筑矗立在街头,唯有对古树没有办法做到。许多城市搞“大树进城”,连古树也敢移,一点文化也没有,徒加速了古树的死亡而已。
        其次,古树名木是风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观赏、科普和科研价值。如避暑山庄、华山的古松,庐山的“三宝树”,泰山的“五大夫松”,内蒙古准格尔旗的“油松王”,曲阜“孔林”、北京天坛的古柏树群落,其风景价值绝不亚于古建筑。后者可以复原重建,而对前者显然无法重造。
        再次,古树寿命长,具有极高的生物生态学价值。经历无数劫掠能够顽强生存下来的古树,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可能含有生物进化的优秀基因。古树还是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依据,精巧的树木年轮里,包含着历史时期的气候、水文、生态、环境等变化信息,还可揭示人类活动痕迹。当然,对于这些信息的获取,绝不能影响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不能进行破坏性测定。
        如何保护古树名木?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其次才是技术上的细节。许多大树古树死亡了,人们很轻易地归咎为要么是自然的原因,要么就是寿命到了,唯有不认真反思人的破坏作用,以及通过人为努力能够延缓树木死亡。雷击、虫害、干旱、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都可以造成树木死亡,但是,这些原因中除了雷击外,都与人的剧烈活动有关。一些风景名胜区引进木材,就没有考虑到入侵物种(如小蠹虫、美国白蛾等)也被引来了。北方严重超采地下水,加剧了树木的干旱。树木的寿命很长,可达几千年,那些几百年都没有活完的古树,显然属于“非正常死亡”。
        北京门头沟灵水村是建于辽金时代的古村落,由于该村古老而多庙宇,村内多古树名木相伴。最著名的是两棵古柏奇观,一是“榆柏合抱";一是"桑柏合抱",两棵柏树均为金代所植。然而,笔者前去调查时却发现,“榆柏合抱”的榆树开始枯死,“桑柏合抱”的柏树出现了干梢。随着灵水村知名度扩大,一些电影导演选择灵水村作为拍摄外景地,虽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是不当,如用石头将根系全部封闭起来不利于古树保护。树木明显受地下水下降和营养缺乏而衰落,但是村里没有人工扶壮的费用。
        技术措施主要针对引起古树死亡原因而采取。首先是要避免人为的机械破坏,杜绝人为干扰,严禁“古树”移植,用古树搞“大树进城”;其次是追肥、浇水、填厚土使其复壮;三是安装避雷针避免雷击;四是及时治理病虫害;五是恢复天然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使得古树与周围环境重新建立良性关系;六是成立专门的古树保护机构,对古树健康状况进行跟踪护理;七是抓紧培养“接班人”,在合适的地点种植相同的树种,对于古树的更新苗尤其要呵护有加。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和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决不能让它们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建议中央拿出专门经费,制定相关法律,加大古树保护力度,从而有效地延长古树名木的自然寿命。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7072.html

上一篇:公民:你有权利对环境破坏说不
下一篇:第六届干旱区有限资源可持续管理国际研讨会简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