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研究生和导师的一些琐碎问题 精选

已有 10595 次阅读 2007-3-18 14:17 |个人分类:教育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和导师的一些琐碎问题

2007.3.18

训练研究生对老师和学生来讲都是很苦的事情,而且对每个人都不一样。老师必须因材施教,学生也必须适应老师的风格。

你适合做研究生吗?

前些年,对大多数人来讲,读研究生只是拿到一个混饭吃的较为值钱的文凭。所以当他几年后拿到文凭时,他的文凭已经不值钱了。其实,读研究生是为了进入某个职业做准备,是进入该职业领域的第一步。文凭是很重要的,但是光有文凭而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最后必然是高不成低不就,比没有文凭更糟糕。

大家都常常讲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兴趣,其实只有早期的科学家是这样,现在则基本上只有业余科学家或民间科学家才是靠兴趣,绝大多数科学家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当然,对科学一点兴趣都没有也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应该弄清楚自己的真正兴趣和将来愿意从事的职业,进入研究生院之后,要连续投入一生中最重要的几年时间学习和训练自己,再三心二意必然会对自己的发展非常不好。何况,有哪一个专业人士愿意陪着你的情绪波动而放弃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呢?社会投入大量研究经费进行某方面的专业研究,也不会容许一个人随意改变和放弃。所以,这种三心二意的幼稚的研究生常常只会将自己置于事业发展非常不利的境地。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在高中毕业和大学头两年时就应该成熟地学会在认识上对兴趣和职业进行严格的区分。即使事实上在某些人身上二者可以结合得很好,但这必经是为数不多的情况。职业是个人赖以养家糊口和生存之必需,兴趣则不然。追求兴趣,往往需要个人付出很多努力,而不一定能有所期望的回报。兴趣是不可靠的和经常改变的。毛主席就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有兴趣是好事,可是好事是不会一辈子都有的。

职业是对某种兴趣的专业化追求而形成的。比如,对音乐的兴趣,可能促使一个人进入音乐领域,最后使一个人成为钢琴调琴师,同时还要兼任音乐听力课的初级老师,而不是使这个人成为钢琴艺术家。当然,极少数人的确可以最后成为钢琴艺术家。一个科学家照样可以钢琴弹得非常好,但他绝不可能达到专业的演奏家的水平,社会也不可能允许他这样做,除非他放弃自己的研究工作而转行。

很多科学家进入某个领域可能是因为当初的某个兴趣或看法,但后来能坚持下来就绝不是仅靠兴趣。还有很多人进入某个领域完全就是从职业考虑,先结婚而后恋爱,后来也一样非常幸福。对绝大多数人来讲,科学研究是一个职业,和其他任何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一样,一个人需要多年的训练和磨炼,才能真正成为该职业领域中有点建树和影响的专业人士。所以,那些性格上不适宜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和伦理不能认同的人,就应该及时悬崖勒马,不要选择以科学研究和任何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为业。中国以前各个领域的专业化都不够,所以即使在专业领域,杂家也可能很吃香,但是,将来所有领域都必然是越来越专业化的,很少再有杂家吃香的份儿。

做到老师的人,起码相对来讲是适合做老师的。他们早已经经过兴趣和职业的选择过程。但老师的兴趣浓厚与否和专业化水平如何,会很大地影响学生的选择。学生会以老师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兴趣标准。所以,高水平和专业化的老师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什么样的研究生,什么样的导师?

很多人认为在有名的导师手下前途更好,其实未必。再能干的老师,也不能够替自己所有的学生找到好的工作。当一个导师很有名时,他已经有不少学生在相关领域工作,再进入这些领域而不能具有超过前面的学生的才能就是很不明智的事情了。当然,如果一个人能把这一点作为自己的压力和动力,也未尝不是个好事情。所以,能在一个老师即将成名或者成名早期进入他的研究组是最好的。但是由于很多事情一开始不是那么容易预测,这需要学生具有独到的眼光和好的运气。

导师选择学生和学生选择导师都是很慎重的事。但现在的通过研究生考试的选择方式的确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于一个研究生的发展来讲,首先是导师愿意花多大的功夫教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是通过考试的,导师应该把什么都教给自己。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导师和研究生是一种师徒关系,只有导师愿意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和学术联系都交给学生,学生才能学到真东西。更重要的是,好的工作一定是在师徒相得益彰的时候才产生的。这种相得益彰首先要求学生对老师有充分的信任,而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则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才能被老师确认的。而现在很多学生的行为不会赢得老师的信任。就算是一个差一点的老师,有对他充分信任的学生,也是可以一起作出好的工作的。有一些学生很势利眼,不相信和不太尊重自己不太出名的老师,其实这对他们自己的发展很有坏处。现在的制度,在招生和培养上,本质上没有把尊重导师的选择和促进师徒相得益彰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所以出现很多学生对导师的不合理的抱怨和批评,而导师也是为此怨声载道。现在不少学生对导师有很多的错误期待,还有很多情况下把导师的严格要求当成苛求,结果是对学生自己的发展最有害。

想和我一起研究的人,最好先到我的实验室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自己再做决定。我现在基本上对接收只是通过研究生考试的学生持比较犹豫的态度。我们的研究是属于比较艰苦的那种。所谓艰苦,不是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是每天要想和要学的问题比较多。我们的研究中绝对比做合成的实验室在时间上自由,也没有规定一定要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多少个实验。但不少研究生宁愿每天辛苦地做重复性的实验或读很窄的领域的文献,而不愿意花更多时间来思考问题和度不同领域的文献。

我实验室的研究生男生和女生到目前为止几乎各一半,各种学校的毕业生都有。我感觉现在的研究生中,除少数男生之外,性格上男生普遍还不如女生更果断和更有毅力。我在研究和学习上是不分男生女生的,所以有些男生也和女生一样被我训得哭过鼻子。几乎所有学生在二年级左右都会对自己很失望,觉得自己彻底没希望。但一般过了这个阶段就没多大问题。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以及外在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自己过不了这个阶段的,就会选择放弃。不过一旦放弃,就不太可能被训练成为好的科学家和比较完整的人了。

发表论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科学研究,发表论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不能最终发表出来,和没做差不多。但是现在我们对研究生毕业的发表文章的要求是很成问题的。这不是说不应该有文章的要求,而是不应该有统一的简单要求,应该让导师和答辩委员会更具学科和进展情况决定。我博士毕业时是没有达到现在本研究所的论文要求的,好在我是在哥伦比亚做的博士,否则博士学位都拿不到。但是我博士期间的几篇工作在毕业后陆续整理出来发表,到现在已经被引用了几百次。现在国内的很多学生拿到学位后,不把原来已经进行的工作当回事,不愿意把事情做个了结,发表文章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拿学位。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不起人民也对不起国家,实质上是一种最严重的犯罪行为。被认为有这种行为的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找不到饭碗的。目前国内各单位要求学生完成发表论文要求之后才毕业,不是最好的办法,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我个人估计和计划一辈子发表的文章不超过200篇,我的期望是每篇文章都要比较深入和有实质内容,最后应该可以达到平均每篇被引用20次到30次以上的水平。我们这行的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我不会为了应付国内的暂时的要求而放弃科学的常规。一个人要在科学上建立影响,几篇比较系统和重要的文章就够了。有些行当的确是可以发表更多文章的,不过本领域并不是如此。我到现在为止,一共只有不到30篇文章,基本上达到上面的引用水平。所以我建议大多数学生还是应该去找十年里面就可以发表300篇文章的人,否则天天看着别人发表文章自己难受。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可能发表较多的文章,我最近毕业的一个学生就发表了很多文章,而且几乎都是本领域很好的文章,已经有不少引用。

我不会为任何一个学生去拼凑文章,研究论文的写作是对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训练,尤其是学生的第一篇文章。每一个学生我都会仔细地为他修改文章,有一些我还会请到家里来一起写作。对研究进展较慢或文章出得慢的学生,那时他们自己的问题,我只能要求延长他们的毕业时间。现在中国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是差。连中文都写不出个道道来。就算是文笔稍微好一点的,逻辑也是一塌糊涂。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把发表文章当作应付差事,有些人不仅不好的东西敢拿去发表,错的东西和假的东西也敢拿去发表,实在是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其实一个人水平有点差,偶尔说两句糊涂话,还不是很严重的事。但那白纸黑字印出来的东西,抹都抹不掉,发表之后一辈子都会伴随着你,大家会更根据它判断你的水平。有些文章当时被吹上去,后来也不了了之,想收回就不可能了。所以,不能拿出来印刷的东西,最好还是不要印出来之后让一个人一辈子丢脸和不自在。

和学生在一起

要得到好的指导需要有足够时间和导师在一起讨论问题。

越是有名的老师,往往研究组越大,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就越少。这样的组,低年级时做南郭先生比较容易,主要是跟高年级学生或博士后学习,但要学到太多的真本事,还不如到年轻的教授的研究组中。到了高年级,南郭先生做不成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在美国经常有人说一个年轻教授要超过一个著名教授,只要比他的博士后能干就行了。有名的研究组,去做博士后是不错的,比较自由,经费也比较多,能干的年轻人也多,但这取决于人家对你感不感兴趣。另外,在美国有很多最好的研究组,大家都想去,要自己有经费资助才容易进去,所以这种组一般德国和日本的博士后比较多。在美国最好的科学系中,有很多不错的教授和高质量的学生,能够经常地讨论问题和进行报告,并不局限于和自己的导师交流。这种科学系在中国几乎是不存在的,但即使这样,经常讨论和交流也还是非常重要。

一般来讲,即使是较小的组,一个老师也总是要伺候数个学生,所以,老师和一个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间多少,也几乎完全取决于这个学生自己是否主动。我从来告诉学生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和我联络和约定时间讨论他们关心的问题,但我自己基本上只在上班时间去找他们讨论我关心的问题,除非比较事情急。可是他们大多数人还是宁愿自己的研究不进展,也不及时找我讨论问题。我想他们主要是缺少讨论的习惯。

我常给学生讲的故事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学艺。师父在他头上敲三下,他就知道半夜三更去找老师。现在很多学生你在他的头上敲三下是不起作用的。我有时候在看到一个学生工作停顿需要指点但他自己又老想证明自己,就会提醒他说,我可不可以和你讨论一下你的进展。大多数时候,学生会本能地认为我是要检查他的进展,而不是要帮他分析问题。所以,他们常常会说,等他想好了或做完了再来找我。他想好了或做完了我还要他来找我干什么?而且,越是进展比较差的学生,自信越不足,越是害怕和老师讨论问题。

在我的实验室建设初期,所有的东西都处于初步的层次,我自己必须去亲自摸索,所以当时我和学生在实验室中一起的时间很多。现在我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原来少一些,到了比较正常的水平。因为现在实验室的仪器和方法已经成型,实验室中具体的问题的学习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我主要是进行把关和讨论新的思路。对于已经成型的东西,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摸索一段时间熟悉,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他们实在不能解决时我才亲自出手。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在实验中独立能力很强。但一些新学生在不了解情况时可能认为我偷懒,不愿意亲自教他们。

一般新成立的研究组中老师会整天和学生混在一起,因为那时研究还没有进入正轨,实验室中的进展就是一切。进入正轨以后,老师已经掌握了实验室中的技术,就需要让学生在对实验原理的了解之后自己去掌握,学生能独立掌握实验室中的所有东西,而后才能有新的想法去实现新的实验。一些实验室的老师太关心出数据和文章,而没有让每一个学生受到足够的独立训练,这样的学生是很难进一步发展的。当然,有一些学生也很愚蠢地以为自己做了两个常规实验就能够成为自己其实没有太多独立贡献的文章上的第一作者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我现在和低年级学生讨论很具体问题的时间比原来少一些,主要是和他们讨论研究思路和数据分析方面的问题。现在研究进入了正轨,我对学生主动性和进展的期望也比原来高一些。如果研究生自己不够主动找我讨论,独立性不够强,会对与我一起工作感到非常难受。

一般来讲,越是成功的科学家,和自己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就相对越少。但是,绝对不能少于某个限度。每周一次的小组讨论会是不可缺少的。我除了出差之外,每周都会和所有学生一起开小组会,小组会每次一般会有3个小时以上。我们小组每周还有一次例行的学术报告,可以是学生讲,也可以是请其它地方的科学家来讲。我正好出差时,也要求学生和我的助手坚持这两件事。现在交流手段如此发达,其它的形式,比如小组内的BBS,MSN,网络会议等多种途径都以使用。

技术手段和交流方式在不断地变化。相互之间的交流不一定面对面,但一定不能太少。除此之外,当然个人的努力是一切一切的关键。如果有谁能告诉我一个题目,还准备好了所有的实验条件和理论分析,不花力气就做出来了,文章随便写写就发表了,如果不是做白日梦,你会相信它最后会得到诺贝尔奖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6-705.html

上一篇:报喜不报忧(1)
下一篇:反叛与和解--代沟及其后果
收藏 IP: .*| 热度|

2 热沙来提·海里里 谭声江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