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syxc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ysyxcs 书中漫游

博文

纪念刘徽注《九章算术》17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已有 5739 次阅读 2013-7-3 16:19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国际, 研讨会, 邹平

 

      学界认为,世界数学可分为两大思想体系:《原本》创立的逻辑演绎体系和《九章筭术》创立的机械化算法体系。

《九章筭术》成书于公元1世纪,是古代中国乃至东方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数学著述。其汇集了中国先秦至汉代的数学成就,是中国数学体系确立与数学特点形成的核心标志。刘徽注《九章筭术》中,包含了其本人的许多创造,如割圆术和体积理论等,完全可以看成是独立的著作。正如吴文俊院士所说:“从对数学贡献的角度衡量,刘徽应该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相提并论”。

为纪念刘徽注《九章算术》1750年,在刘徽故乡邹平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有幸也在邀请之列,并被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22日那一天,有两件让我很高兴的事情:第一件是遇见我导师,我没有想到他能来邹平参加会议;第二件是晚上和我几位大学同学相聚在淄博,其中有2个同学是毕业后第一次相见。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23/2301/230102/201306/t20130626_374837.shtml

   6月22日,为期两天的纪念刘徽注《九章算术》17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县举行。来自国内外长期研究刘徽思想的40余专家对刘徽的数学思想、率的古今运用等内容进行了研讨,共收到学术论文30余篇。

刘徽是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山东邹平人,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他所著的《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滨州日报讯  http://binzhou.iqilu.com/bfxc/zpx/2013/0624/1574348.shtml

   6月22日至23日,纪念刘徽注《九章算术》17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邹平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数学家吴文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山东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山东数学学会理事长刘建亚,山东自然辩证法学会发来贺信。

  研讨会上,中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曲安京从基础研究与推广应用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历史地位。

  国际数学史学会前主席、纽约市立大学终身教授道本周(Joseph W.Danben),为与会者详细梳理了近年来世界学界对刘徽注《九章算术》的研究成果。

   

  邹平县文化馆文史研究馆员王红详细论证了刘徽的故里为邹平这一史实,最后他推定刘徽故里应为古梁邹县淄乡镇,即现在的邹平县韩店镇旧口村一带。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研究院教授周瀚光,以《刘徽科学精神的现代意义》为题,对刘徽不求功名、献身科学;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甘于贫困、勇于超越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了解,刘徽是曹魏时期一位数学家,陈留王景元四年(263年)撰《九章算术》注十卷。《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基本框架,其成书标志着中国取代古希腊成为世界数学研究的重心,标志着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取代数学公理化演绎体系成为世界数学发展中的主流。

  刘徽以演绎逻辑为主全面论证了《九章算术》的算法。发展了率概念和齐同原理,指出率和齐同原理是“算之纲纪”,继承发展了传统的出入相补原理。

  刘徽使用极限思想和无穷小分割方法严格证明了《九章算术》提出的圆面积公式和他自己提出的刘徽原理,将多面体的体积理论建立在无穷小分割基础之上;明确认识了截面积原理,是为中国人完全认识祖暅之原理的关键一步。这都是世界数学史上的首创。

  刘徽将极限思想应用于近似计算,在开方不尽时提出求其“微数”,以十进分数逼近无理根的思想;他在中国首创求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中国的圆周率近似值的计算领先世界千余年的基础。

  刘徽梳理了各个分支乃至整个数学的逻辑系统,认为数学像一株发自一端、枝繁叶茂、条缕分析而具有同一本干的大树,完成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

  此前,吴文俊院士评价认为,“从对数学贡献的角度来衡量,刘徽应该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相提并论。”“《九章算术》与刘徽注《九章算术》所贯串的机械化思想,不仅曾深刻影响了数学的历史进程,而且对数学的现状也正在发扬它日益显着的影响。它在进入21世纪后在数学中的地位,几乎可以预卜。”

 

数学史家郭书春先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2302-704935.html

上一篇:江南之行
下一篇:仍需努力!
收藏 IP: 112.234.117.*| 热度|

5 朱晓刚 王浩 张焱 杨宁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