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葛仙米杂记(中)

已有 4721 次阅读 2013-6-24 17:49 |个人分类:科研院所史料|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葛仙米

   2003年,本博主写《水生所解决人工养殖葛仙米技术难题》http://www.cas.cn/ky/kyjz/200304/t20030405_1027885.shtml

4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征宇博士主持的“葛仙米的人工养殖研究”研究项目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该项目由中科院水生所和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中心共同承担。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首次在国内外实现了葛仙米的人工养殖,为葛仙米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路线,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建议推广葛仙米的人工养殖技术,开展工厂化养殖,以促使这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微藻产业早日形成。

   葛仙米是拟球状念珠藻的俗称,是一种经济淡水生蓝藻,自然形态呈墨绿色球状,含多种蛋白质和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及多 糖等活性物质,主要生长在湖北省鹤峰等地的稻田中。早在一千七百年前的东晋,集道家、医学家于一身的葛洪被尊称为“葛仙翁”,据传他曾采食这种藻类,物托人名,遂称“葛仙米”。葛仙米具有清火、明目、抗衰老、抗感染等治疗作用,《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中均有记载。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中科院水生所的藻类学家就开始对葛仙米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养殖进行调查、研究,至今已在国内率先掌握了葛仙米的大量培养技术。

   葛仙米人工养殖技术就是利用念珠藻属的特定增殖方式,使单根藻丝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细胞分裂,通过人工控制光照、营养 盐的组成、通气量等条件,进而对其过程进行调控,使藻丝形成球状,直径达到1厘米以上,最大可达5厘米。为此科研人员从筛选 品种入手,分析其生理生化特征;改良了培养基配方,利用自来水配制培养液,降低了培养成本,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建立了一套大量、快速繁育葛仙米藻种的技术,可以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大量“藻种”;设计了一种适合培养葛仙米的光生物反应器;研究了葛仙米鲜品的储藏和葛仙米干品的复水复原技术;对葛仙米养殖过程中杂藻和虫害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套防止常见杂藻和虫害的方法。目前小试规模,达到月产量80公斤鲜藻,无论从形态、色泽、大小上均能达到或超过野生葛仙米,质量标准达到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葛仙米相似。

   葛仙米以其丰富的营养和特殊的口感致使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而原产地由于过度开采,生物资源面临严重的破坏,野生葛 仙米的产量逐年递减。胡征宇研究员介绍说,葛仙米人工养殖技术推广后,可开展工厂化养殖,将解决产品严重不足问题,降低市场价格,使其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同时根据葛仙米多糖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这一研究结果,还可开发相关医药和保健品,给市场增添一种新的绿色保健食品。


胡征宇(前左)介绍葛仙米人工养殖研究成果


《葛仙米杂记(上)》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702352.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8326-702354.html

上一篇:葛仙米杂记(上)
下一篇:葛仙米杂记(下)
收藏 IP: 111.174.58.*| 热度|

2 蔡庆华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