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科学家是如何看NBA的 精选

已有 4285 次阅读 2013-6-4 16: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 如何


2013年6月4日,热火赢得了东部冠军 (网络图片)

 

最近常常在上班时间偷偷看NBA,一边上班一边观看NBA篮球比赛直播。今年东部决赛比较激烈,迈阿密热火碰上印第安纳步行者,打得难解难分,看着给人胃疼的感觉(今天热火抢七赢了)。我是那种看球而不评球的人,内心里虽然也喜欢某些明星,但更喜欢打得好看,刺激,不服输不怕硬的球员。两边旗鼓相当的话,不至于过早失衡,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从高中时代关注NBA开始,算来已有十多年了。这次还真真算得上是第一次说球。


有人曾经评论过,NBA是一种精神鸦片,是美国遏制中国经济的毒招。以北京为例,每天早上约有60万工作人员或学生偷偷摸摸的看比赛。有人粗粗计算,每转播一场比赛,北京就损失上亿元,每年光北京就损失上百亿元。对于许多中国的70后,80后和90后来说,看NBA直播,浏览各种篮球评论,已经成为一种集体娱乐和生活方式。NBA使得职工旷工,学生旷课,这似乎也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完全对。

 

若依照评论者的建议,遏制NBA转播,那样到显得中国人没有开放包容的自信,固步自封了。在我看来,NBA在年轻一代中流行,有它独特的因素。一是刺激好看,娱乐氛围很浓。年轻一代人处于社会过渡阶段,接受信息很多,但所受教育质量不高,既想有些精神生活,又尚未培养起读书的爱好,社会压力山大,媒介之上又全是些假大空,一看就想吐的东西。你说除了NBA,年轻人还能喜欢点什么呢;二是NBA自身创新和管理一流。通过NBA,年轻一代可以看到美国人一流的管理模式,公平的竞争机制,以及难以想象的人才培养模式。透过NBA,球迷可以感受到NBA是的公平竞争,尊重传统和鼓励创新。不管你曾经是谁,一切都是凭能力吃饭。

 

从乔丹到科比,从科比到詹姆斯,从詹姆斯到杜兰特...,美国人TM的竟然这么天才,不仅不断培养出超级人才,而且一个比一个猛,一个比一个优秀。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制啊。而NBA这些球员,很多基本都是些废物一样的人,打架斗殴,泡妞吸毒,假如没有良好的体制约束的话,下半辈子只能在监狱里度过。就是这样的一群人,NBA将其培养成世界英雄、模范,给全世界带来了快乐。

 

NBA甚至让中国的年轻人懂得了什么叫数据统计和评价体系。很多年轻人上了几年的大学,那知道什么数据统计分析啊,完全没这个概念。但是通过NBA直播中完整而快速的数据统计分析,球迷们懂得了如何利用数据去分析一个球员的表现,至少可以有机会接触到数据分析。利用一堆数据就可以评价一个人的优劣,一个人的表现,这不就是科学观吗。

 

当然,在博文里我不是鼓励亲们上班或上课时候看NBA哈。作为年轻的一份子,不仅要表达的敬仰之情,我更要表达我对美帝国的焦虑和恐惧。NBA作为美国一个普通联盟能都可以如此彪悍,更遑论美国AAASNHLNASADOD、华尔街等等,这些高级人才集中的地方该有多恐怖,我们怎么和人家竞争?只能拼命了。作为广大球迷朋友的一份子,不得不提醒广大篮球迷们,注意素质!整天骂来骂去,争来争去,有个毛意思。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人心里有个知识系统树,看的是门道。看篮球也是一样的,有个境界高低之分。初来者看看热闹,老球迷看看美国文化,境界高着看看科学。开放学术杂志PLOS ONE上去年还发表了两篇有关NBA的文章,讨论有关投篮时机选择的理论模型(PLoS ONE 7(1):e30776)和团队网络的问题(PLoS ONE 7(11): e47445)。看看人家美国科学家看完NBA还能发论文呢,这才是看NBA的最高境界。文章一讨论了持球人何时选择投篮最优的问题,在此就不多说了。理论模型我也说不太清楚。文章二比较有意思,探讨了2012年季后赛中获胜的团队,往往以一个人为核心来打球,这种模型可能在商业管理或者动物社会中都普片存在。

 

看完NBA,还发科学论文,这估计要羡慕死那些悲催的人了。我写这篇文章,就是佩服美国人玩的精神,就是屙泡屎,也得给你找出个理论和模型来,提出点新概念,新观点出来。从平凡中寻找伟大,从NBA中学习一些知识,努力提高认识,别整天你骂我我骂你的,我想这样的娱乐才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不然就像这样天天上班偷着看NBA的话,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欲言的一样,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0114-696511.html

上一篇:《汉武大帝》观后感,兼谈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的衰落
下一篇:自然的相似性与多样性:蜘蛛抱蛋的启示
收藏 IP: 159.226.249.*| 热度|

3 陈冬生 李忠超 孙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