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调整:现代中医营养学的核心

已有 2897 次阅读 2013-5-13 13:52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健康|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调整, 西医学, 中医营养学, 体质差异, 亚健康状态

天底下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黑格尔语)。同理,天底下也没有两个个体生理上病理上完全一样,对饮食营养的需求也就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与不同,针对这些特点与不同作出个体化的调整,就是现代中医营养学的核心思想。

这一核心思想进一步可体现在以下几大环节:

 1)个体差异所造成的对常量营养成分和微量营养素需求的不同    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可称作常量营养成份,维生素、矿物质或一些功能因子可称作微量营养素。由于个体差异,包括体型、年龄、代谢、工作特点等,不同的人对这些营养成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人做过研究:92个饮食相似的个体,血中维生素A含量的差别可高达37倍。可见,适度才是最佳原则。为了达到这个适合于某个具体个体的“适度”,就需要在参考“摄入量”前提下,作出“调整”。有时,这个“调整”还是幅度很大的。这调整既包括某一特定时间内个体摄入量的大致估算,也包括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一些变化后,对原先摄入量的“调整”。

2)针对个体体质差异的饮食营养调整     这是中医的固有优势之一。它揉合了体质学与饮食营养学。如今,更应参佐功能因子的运用,方能效果更佳。

3)亚健康状态的饮食营养调整     亚健康是个广义的概念,除慢性疲劳、免疫力低下等外,诸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倾向等均可纳入其中。针对性的饮食营养调整,并配合必要的行为纠正,对此类状态的防治,常有着远胜于药物的疗效。

4)某些病后状态或病症及病理倾向的调整   这是专业性更强的饮食营养纠治内容,有时还须参佐中医辨证施食或辨证汤方等,且饮食营养对这些病理状态的纠正,常须假以时日,稳步求成。

后三者的调整,都不仅仅涉及到常量营养成份和微量营养素,而更多地还须借助辨体、辨证施食和充分运用各种功能因子。因此,常须融入更为专业的技能与知识。

推而广之,调整,不仅是中医营养学的核心,而且也可能成为现代中医治疗学的主旋律之一。针对西医学的补充性或对抗性治疗,中医学的个体调整性食疗或药物治疗每每能起到辅翼或共奏良效之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00-689515.html

上一篇:对现代营养学的强烈需求
下一篇:如何多活15年
收藏 IP: 180.173.29.*| 热度|

4 张焱 郑小康 李土荣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