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在十多年前有人说,以后你要带许多奶粉去中国,我们一定会认为这完全是在恶意丑化中国的形象,而大声训斥。 可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是, 我每次回国总是受朋友们委托带许许多多的奶粉。我们周末的四分之一的时间要花在帮朋友们邮寄奶粉之上。虽然我一再告诫国内的朋友,奶粉问题可能不会像他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可是仍然不能改变这样的困扰。
就在若干年前, 如果有人说要“卖空气”, 我们知道这纯粹是个玩笑话。可是,现在看到陈光标卖空气的行为,我们只能露出苦涩的笑和无奈。
希望这类事情千万不要发展到带大米之上。 当然,你现在会笑着说, 大米的事情绝对是不可能发生的。 可是,如果我们的现有发展模式没有重大改变(好像也没有迹象表明会有重大改变,虽然有了一些新的口号出台)的话, 这类事情也绝不是毫无可能的。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是一只鸟》
美方检出中国大米含铅量过多 可致儿童铅超标60倍
据英国广播公司4月10日报道,美国化学学会年会发表有关大米的研究报告称,美国进口的大米含铅量远超安全水平,进食者的铅摄取量严重超出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设立的标准,对儿童健康影响尤甚,其中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大米铅含量最高。
据报道,前日美国蒙茅斯大学(Monmouth University)环境化学专家通埃萨伊(Tsanangurayi Tongesayi)博士于美国化学学会年会发表了有关美国进口大米的研究报告。目前美国大米有7%为进口大米,来源地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泰国、印度、不丹、意大利、以色列和捷克等地。研究员抽取各来源地的大米样本,检验其含铅量,再按美国不同族群每日平均进食的大米分量,计算不同族群的铅摄取量,与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建议可容许摄取量比较。
研究发现,大米样本的含铅量约为每公斤6至12毫克,均属超标水平,其中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大米含铅量最高。若进食这些大米,成人平均铅摄取量将超出可容许摄取量20至40倍,儿童则平均超标30至60倍,至于进食大米分量较多的的亚裔儿童,更超标达60至120倍。
有研究指出,印度及中国等国家常以未经处理的污水,甚至工业废水灌溉。由于大米需要吸收大量水分,令大米较其他主要农作物更易受污染。另一方面,先进国家将电子废料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弃置的情况与日俱增,令有关地区严重污染,也令大米含铅问题恶化。
通埃萨伊博士称,相信大米是在耕种过程中受污染。他建议各国政府制订全球化规范,加强食品生产及销售的安全监管,让民众了解食品污染情况。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表示将进行调查,跟进上述报告。
===================================
这篇博文刚刚发布才两个月, 就出现了下列新闻:
==================================
香港限带大米:超15公斤将罚5万港元并监禁1年
日前,广州查出镉超标44.4%的毒大米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有声音指出继赴港抢购奶粉后,出境买大米或许将成为下一个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大米作为香港的法定储备商品,携带超过15公斤的大米过境将有可能面临一场牢狱之灾。
香港超市暂未出现抢大米
南都记者注意到,近日来香港的数家超市由于竞争接连推出了降价打折大米的情况,而恰逢内地曝光了毒大米的情况,网络上便有了一些赴港购大米传言,然而记者在香港的数家连锁超市探访,均未发现抢大米的情况。
“米价的确有上下的浮动,但是这应该是和商家的一些营销策略政策或是大米产量之类原因有关的,而目前超市内并未出现内地人抢购大米的情况。”香港某家连锁超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昨天的大米销售情况十分正常,同时他还表示抢大米的情况不大可能发生:“米基本是每个家庭的主食,大量地携带食米过境不现实,就算法律允许成本也太高了,多人口的家庭可能几天内天就吃完了。”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内地出现毒大米的情况并不是普遍现象,而且内地本身出产大米的地区也较多,只要做好质量把关就能解决问题。
无论有没壳是米就限带
根据香港法例第296A章《储备商品(进出口及储备存货管制)规例》,食米是香港唯一的一种储备商品,而在《储备商品条例》的规定中还表示,除非获得工业贸易署署长亲自签发的出口许可证,否则任何人不得将过量大米运送出口。
《储备商品条例》相关规定显示,无论是去壳或未去壳、已碾磨或未碾磨的食用大米都属于法定储备商品的范围。据了解任何人的个人行李内无论是供本人使用或作为礼物从香港出口或者进口至香港的储备商品,只要重量超过15公斤就需要工业贸易署的许可证。根据《储备商品条例》,一旦携带超过15公斤的大米过境被查出即属犯罪,一经定罪,最高可被处罚款5万港元及监禁1年。
http://www.21cbh.com/HTML/2013-5-21/5MNDE4XzY4ODk5MQ.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