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大地构造学不同,构造地貌学清晰地认识到气候和剥蚀作用可能控制着构造变形样式,强调地表侵蚀过程在山脉形成和高原隆升中的作用(England and Molnar, 1990; Brozovic et al., 1997; Pinter and Brandon, 1997; Willett,1999;Zeitler et al., 2001; Montgomery et al., 2001; Beaumont et al., 2001)。在传统地质学中,发生于地球表面或浅部的浅表地质作用统称为外营力,包括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具体过程包括河流,滑坡、泥石流、冰川刨蚀等,也有生物的参与,尤其是微生物参与的风化作用。尽管这些作用在影响区域甚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但在塑造造山带及大陆构造中所起的作用往往被认为是居于次要地位,甚至被忽略。最近一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冲击着构造地质学、地貌学、表生地球化学和矿物学中的一些传统认识,如山链或高原的形成是岩石圈构造运动和大气圈地表过程联合作用的结果: 在构造活动活跃地区,快速的浅表作用(如剥蚀)可通过重力均衡来调节深部物质平衡,改变深部热和应力状态,调整变形机制来调制深部物质垂向和侧向的运移速率和变形过程;这反过来又通过影响地形的变化来影响浅表作用(图1)。构造、气候和侵蚀过程三者构成了动态的、耦合的相互作用体系,在这样高度耦合的体系中,重力均衡作用实际上是浅表作用与深部作用之间的信号倍增器。气候和剥蚀过程不仅仅是构造抬升和造山的被动响应,而是直接参与构造运动,控制着构造变形的样式。构造变形如抬升不等同于地形的生长。当一个地区侵蚀与抬升达到平衡时,地表抬升等于零。在这种条件下,构造抬升不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