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观念的变革,认识的提高

已有 2962 次阅读 2013-3-7 15:14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健康|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健康, 食疗, 医学模式, 饮食营养

“观念在行动之先”,观念因素与认识因素,在催生现代中医营养学过程中的意义不可小视。以往人们总认为:有钱就有一切,钱能买来健康,药能带来健康,并对科学和标榜为“科学”的生物医学寄予了奢望,认为科学能解决人的所有困境。生物医学足以治疗百病,破解健康难题。其实,此观点缪也。由于上述等的缘故,潜意识中强化了人们对现代医疗的不满、失望、甚至愤恨。近期,国外就有一本非常走俏的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书名即为:《别让医生杀了你》。此话虽过于偏激,但现代医疗弊端及人们对医疗的不满却是无法掩盖和回避的事实。在日趋重视健康、生命和希翼长寿的同时,却对“跛脚”的生物医学日见失望和不满。人们的观念在变革,认识大有提高,产生了一系列关乎健康的科学新观点。其中,下列四种观念或认识尤其突出:

1、健康是“1”,其余为“0”    健康现已普遍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著名的“1”“0”公式——健康是“1”,财富、地位、名誉等只是这个“1”后面的“0”,没有健康这个“1”,后面跟再多的“0”也无任何意义,它广为传播,就体现出了民众的一种真实而迫切需求。

2、饮食营养:关乎健康的第一要素    要健康,就要讲究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饮食营养又首当其冲。饮食营养可以说是关于个体身心健康与生命的第一要素,这不仅是传统中医的经典认识——民以食为天;而且日趋成为现代人们的共识。从另一角度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营养偏颇以及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现代文明病”已成了影响人类健康与寿命的第一大杀手。人们希望防患于未然,通过科学的生活,合理的膳食,营养的调整,不生病或少生病,已成为大众追求的一种新时尚。

3、健康观念的更新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首先对标榜为“科学”的现代生物医学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忽略了“社会”“心理”等诸多非生物因素,故主张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来更替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这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轩然大波。十多年后的90年代中期,在美国召开的《医学目的的再审查》会议又进一步指出: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是近代医学模式所造成的技术长期统治医学的结果。医学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看病与治疗,更重要的是防范。而要防范,就必须注重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调整与优化。其中,首当其冲的也是饮食。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医学的医学模式应当向健康医学、生态医学的方向转化。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早期主动地、积极地保养和预防,而非到有了疾病再被动性地求医诊疗,才能带来真正的健康与长寿。而这些,又都和饮食营养的调整密不可分。

4、开始信奉“食疗”    前已述及,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有了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得多的健康、长寿与无病的渴望,另一方面,医疗的现实又是如此严峻,因此,促使人们重温了古代贤哲的教诲,包括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主张的:“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也包括古代中国医学所一惯告诫的:“可借助食物以健体、防疾、疗病、促康寿”。注意饮食营养,日趋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与自觉行为。以上海为例,一入冬季,参茸、虫草、燕窝等很快走俏,便是例证。当然这里也出现了一些缺乏科学营养知识,只知因循守旧的补益的偏差,须作出教育和纠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00-668040.html

上一篇:中医学学习应掌握的原则
下一篇:大声说:生活必须慢下来!
收藏 IP: 180.173.18.*| 热度|

1 王枫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