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014 埋头在路上的留学僧

博文

应用研究的隐忧 精选

已有 5274 次阅读 2013-3-3 19: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袁隆平,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最近,看到科学网的一篇报道,说袁老先生发现了一个新基因有望提高产量,文章还发在了PNAS上面。

    

    报道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2/274714.shtm

    

    首先这着实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从某个角度看,这是基础研究结合应用研究的成果,符合我们创新性国家建设的提法。照我理解,袁老先生的巨大贡献在于他的应用性研究养活了我国甚至世界很多人,民以食为天,这样的成就和任何伟大的基础性研究成果相比都毫不逊色。而如今袁老先生也来了个华丽丽的转身,开始做基础研究工作了,当然这篇文章是一篇合作的文章,可以想见第一单位应该是承担了更多的工作。虽然报道文章中用了一个很让人憧憬的有望提高产量的题目,但在我看来,这只是大部分基础研究描写其意义时基本都会使用的标准式描述,给大家一个美好前景的展望,至于有多少能真正实现,我想做科研的人心里都应该很清楚。

    

    袁老先生也在由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转型,在对老先生这一突破表示祝贺的同时,我心中却泛起一些对应用研究的隐忧。作为一名学生,我所了解的可能并不全面,但是就我所见所闻,应用研究被逐渐弱化的趋势却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我说说我见过的农业研究领域的事。前两年,因为合作关系,我有幸进入了农科院的某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说是合作其实主要还是向他们学习,因为他们在基因表达体系及功能研究方面构建好了一个非常好的体系,整个从基因克隆-体外表达-酶活性及特征研究-发表文章,基本算是一条龙标准体系。通常就是某个物种中拿到一个基因,所有相同的特征做一遍,然后发一篇文章,写一个专利,然后再换一个物种相同的操作。凭着这个类似工厂似的流程和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他们实验室文章越发越多,学生越招越多,当然拿到的钱也越来越多。本来,这种重复性的研究工作在很多地方也都比较普遍,见怪不怪,然而令我真正感到奇怪的却是在他们一个以应用研究为导向,为国家产业服务的研究所里,他们与应用没有半毛钱关系的研究却导致了他们实验室一家独大的局面,成了研究所里最有影响力的实验室,也成了他们对外展示成绩的窗口。而那些真正做着应用研究的实验室,却因为只能发一些国内的中文文章而日渐式微。

    

    另外是我在海洋领域看到的情况。我国在海洋领域的应用研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有这不错的基础,那时候的一批老科学家在国内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当然这些影响力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应用研究。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海洋农牧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因此带动了下游包括养殖,加工以及相关化工工业的产业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几十年来以服务海洋养殖业为导向的应用研究,使得海洋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实点说,没有这些研究,我们如今就不会享受到海参,鲍鱼,扇贝等美味可口的海鲜,沿海的旅游业也不会像如今这样火热。然而,我最近所见的情况却是这些应用研究正逐渐失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研究各种海洋生物的基因,测海洋生物的基因组,连以前以应用研究见长的各类研究所也都逐渐被能发高档次文章的研究领域所统治,逐渐失去其特色和优势。在目前全国组学研究一片火热的背景下,我不敢妄言孰是孰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失去自己的特色,全国大一统的研究状态绝对不是什么好现象。

    

    出现目前这种局面,我觉得根源在于考核机制,正是目前以论文为标准的一刀切的考核机制导致很多研究机构都唯论文是遵,一切研究以发高水平论文为导向。然而,我想知道,难道发了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就代表我国成了创新型国家了吗?被科技一词混为一谈的科学和技术,两者没有差别吗?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应用研究难道可以用基础研究完全取代?

    

    我不清楚其他领域的情况如何,但从我看到的这冰山一角却让我觉得形势堪忧。前两天看到有人在博文中提及中国的生物产业的春天何时到来的问题,以我看到的情况而言,如果连我国生物产业唯一比较优势的农业也都沦陷的话,恐怕不仅春天不会来,冬天倒是不远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8314-666796.html

上一篇:从一个研究生的角度来看独立思考
下一篇:“学历血统论”是教育不公平的帮凶
收藏 IP: 141.35.163.*| 热度|

9 陈楷翰 陈希章 肖建华 徐晓 汪晓军 梁洪泽 陈冬生 覃伟 lftk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