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哲学 – 世界大会

已有 1725 次阅读 2013-2-24 18:20 |个人分类:2013|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数学, 哲学, 科学, 国际会议, 逻辑学

对哲学有兴趣的可关注 - 世界哲学大会(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622773.html),其中有逻辑学、数学哲学的专题(http://www.wcp2013.gr/en/sections-contributed-papers/contributedpapers.html)。

法国的数学发达(世界第2位?)与笛卡尔有关,德国的工业精神,受益于康德,而英国-美国的实验科学发达也许是培根的影响。中国现代化和未来科技、工业发展如何,就看是否能够产生世界级影响力的哲学家。

中国传统哲学,偏重于伦理和文艺;因此,一般来说尼采、叔本华、萨特、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的著作和写作风格比较在中国受读者喜欢。哲学,应该非常简单,就是渗透在一切书本、事物和行为中的思想 - 发展哲学,就是解放思想,开展独立思考

哲学是独立的思考、思想,信仰是个人的精神自由,欧洲中世纪之黑暗是因为以柏拉图哲学诠释和取代信仰。哲学必然是百家争鸣,独自产生自己的思想,也就是使人脑发挥应有的思考功能,科学思想、数学思想,也包括技术思想、文艺思想等,一切创造活动就是源于思想 - 即,哲学,而不是哲学的历史研究 - 诠释和理解哲学家的思想是哲学史研究,哲学家必须是独立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并影响了科学、文化或艺术或社会或经济的发展。

文化繁荣、文化复兴,就是哲学家辈出。

“鄙视哲学的人” - 是因为他们不知何谓哲学,就如同“否定信仰的人”一样不知何谓信仰,信仰与哲学的概念不可混淆,哲学属于思维和逻辑,信仰基于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没错,思想是哲学思维的产物,笛卡儿、培根正是批判3段论的形式逻辑,建立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才奠基了实验科学。

形式逻辑的思维,在现代的表现是容易导致硬套方程式而不加思考,也不加事实调研,有见识和创见的经济学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 - 比如,一般百姓为何能够一针见血发现经济问题,经济学家经过数十年专业训练,采用许多复杂数学和公式演算却结果错误,这就是流于形式逻辑思维了,而忘了现代实证科学的基本原则。

对不了解的事物“盲目的鄙视”,的确是社会和文化存在误区和冲突的关键原因,其中,存在对书本、文字、资讯缺乏独立思考的简单复制或接受,导致不能真正了解,而这,仍然是一个哲学的思考问题,即,精神独立的思维,孔子也说过 - 盲信书不如没有书,禅宗更是不立文字而强调领悟。

“没想读相关的书” - 确实,这种现象更令人非常震惊!
比如,约1991年在任教期间,青年教师一起在食堂吃饭,我提到刚读的一本译著《现代西方绘画简史》说到现代西方绘画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得到直接的立马反对,也不肯去看一下我正在读的那本书。

这件事导致后来在欧洲的图书馆专门研读西文原版的现代绘画、艺术乃至宗教和人类历史的书籍和资料 - 结论却确证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哲学,不但研究思维、逻辑、伦理和美学,以及各门专业学科中的思想、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美学在文学、艺术的哲学探讨,伦理、道德和规范、制度在宗教与法学哲学探讨,而思维的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在科学哲学、数学哲学研究。

然而,认知和思维能力的研究,则属于科学,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比如,创造技法和创新能力发挥,涉及不但方法,也更是体制 - 比如,日本企业的创造技法、激励与集思广益的体制,容许鼓励,多激发火花,但不可指责,鼓励正面建议,不可负面批评,激发奇思异想,最后拿出最佳方案,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和体制。

我看,中文世界绝大多数争论,问题在于对概念、范畴和知识缺乏事前的了解,以及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缺乏分析哲学、逻辑分析有关,词汇和概念及其使用的场合等细微,缺乏分辨等而引起。

 

比如,系统观混淆于整体观,争论、辩论、争执等就不同,实用与功力在课题项目 - 商业价值与个人目的 - 获得奖励是不同概念。

所谓思辨 - 实际是对话,而不是诡辩,常常思想会在讲台上、对话中自然流出,这需要时时记录和写作,也很痛苦,导致后来不再想任教 - 而且,教务科发现我离开教科书而不高兴,因而去中科院专做实验和技术研究;但是,后来在海外却又是惊讶 - 教授就是讲自己的研究,而不是照课本。

- 评论集 -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6952-664770.html

上一篇:“Small World”网络理论
下一篇:中西文化比较
收藏 IP: 223.68.162.*| 热度|

1 曹广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