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TUciv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TUcivil

博文

中国人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很不够!

已有 2650 次阅读 2013-1-31 16: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office, center, namespace, 中国人, 关注

中国人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很不够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近期这样极强的程度、极高的频度以及极大范围的空气污染,在中国是前所未有、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用“空气灾难挑战中国”这样的话描述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一点也不过分。

这样极其严重的空气污染将对污染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高速公路封闭、飞机航班取消,人们的交通出行受影响、交通事故上升,只是影响的一小部分。在经济方面,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9年,空气污染带来的成本相当于中国国民收入的3.3%,也就是说中国人辛辛苦苦努力取得的三分之一经济增长被空气污染吃掉了。最为关键的影响是在人的健康方面。国内外媒体普遍将中国这次事件与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Great Smog)相提并论,而60年前的那场空气污染,据估计导致1.2万人死亡(见英国《金融时报》)。此外,本月全球著名的科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了一份报告称,在2010年,有320万人因空气污染过早死亡,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亚洲。这充分说明了空气污染对人体危害的严重性。

按理说面对如此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中国人应该紧急行动起来,防止污染对自身的影响才是。尽管很多媒体渲染口罩已经卖脱销了,但是,饱经各种苦难历练的中国人,在这样的空气污染面前,表现的非常淡定、从容,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此次空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让我来说下我的一些见闻和所做的调查。先说下口罩。媒体说口罩卖脱销、很多人戴口罩,可是你在北京街头看看,在浓雾中行走的人中真正戴口罩的有十分之二或三吗?与2003年北京闹“非典”时满城人人都戴口罩的场面相比,人们的态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我特别注意到,在浓雾的笼罩中,很多小商小贩,依然长时间在售卖着他们的商品。我一点没有指责他们的意味,但小商小贩的行为不是生动反映出中国人对待要经济还是环境的态度吗?我周边人的态度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着态度问题。当我多次抱怨空气污染问题时,一些亲属对我说:“老说这个有什么用?现在看淡些最重要”,而我的博士生说我对这个问题太敏感了。两个月前我写了首名为“哪里才有清洁的空气”的诗,挂在科学网的博客上,没有人回应。而这次严重空气污染发生后,我将此诗重新贴在博客上,响应者依然寥寥。

或许这些个案说明不了中国人对空气污染不重视,那看看这段时间空气严重污染后我与我的学生做的调查。虽然我们调查的样本数量和范围都还不够大(主要对象是研究生),但还是可以反映些问题:49%的受调查者认为此次大雾对他没有影响,正常出行不用带口罩;17%的受调查者从不关注国家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指数,66%的人偶尔关注;12%的受调查者从未听说过PM2.550%的人听说过但不了解。研究生都是这样,可以看出中国民众对于空气污染的严重性还没有充分认识。

公众的态度对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老百姓如果觉得严重空气污染没有什么大不了,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动力当然会打折扣。因此,学界、媒体,还有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向民众讲解宣传空气污染的危害性,让我们不能“厚德载雾”,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减少空气污染的影响。

首先,政府要为那些长时间在污染空气中工作的警察、环卫工人提供口罩,并要求他们在空气污染时佩戴,减少空气污染对这些社会公共服务人员的健康影响,企业也要为室外工作人员提供口罩。这些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内容。

其次,个人还是尽量在雾霾天出行时佩戴口罩。这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的健康着想,同时,更多的人戴上口罩,也是在向政府、社会说明,广大的公众对于空气污染问题非常在意,希望在洁净的空气中生活和工作。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政府、社会、个人,都能够由这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真正转变价值观念,不再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而是切实由自身做起(节约能源、爱护环境),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如十八大报告所说真正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样的话,中国的严重空气污染问题才可能早一点得到减缓,而不是要等到20年后才可能见到持久的蓝天!

 《环球时报》2013年1月31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6140-658286.html

上一篇:你是否已长大?
下一篇:我听到了
收藏 IP: 218.249.24.*| 热度|

2 龙涛 黄智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