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云南五日

已有 4378 次阅读 2007-8-27 22:36 |个人分类:十道|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前言:鸿飞于拙文中留言曰,“能常常看见星斗,才是最重要的。我一直觉得很多城里人道德观念差一些,就是因为在霓虹灯光下老是看不见星斗。北京这么多年的空气污染对北京人的道德观肯定有严重的影响。 ”我深表同意,一年半以前,我和妻游离云南五日,在大理至丽江路上,在山里中途加油时,看到满天的星斗,我恍然顿悟。也可从文中隐约可看到可真老师大作“中华民族的“上帝”是谁”中一些观点的影子。

这篇文章写于一年半以前,此处有很多删节。这亦算是我“十道”系列文章“游历”的开篇。

入住酒店(昆明),已中午十一点多,我二人打听好美食所在地,亦步亦趋的杀至餐馆,曰“蔼若春”,不在话下。席间,老婆突然说到,中国真是太大了,北方如此寒冷,南方又如此温暖,忽心有所动。

外国人皆惊诧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仅靠民族文化凝聚到一起,这实在是个大问题。解放前或说甲午战争前,中国赖以统一的是儒家文化,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也。而之后,再无统一的精神支柱。儒家文化更多为统治者所利用,只选其对统治者有利之思想并阐释,而五四之后则为人所诟病,今之人完整读过论语已属少见。中国之思想,除儒家外,道佛皆有深远的影响,而《山海经》则鲜为人称道。以愚所见,山海经的影响其实并不亚于儒释道,读过《山海经》的人或许知道,《山海经》等若炎黄文化的阐释,中国的圣经,不知为何,后世人没有将其发挥到一个可以凝聚民族的高度。其中的内容为中国日后的权术运用、道德准则、模糊哲学等都有影响。想到此节,脱口而出,今后定要一统《山海经》和儒释道的思想精髓,让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话刚出口,心下茫然。中国哲学和文化历来追求团圆、统一、天人合一,然数百代过后,于思想上何曾统一?中国历来在思想和行为上一团散沙。非是没有杰出之辈,盖因人皆以己为然,而又希望他人然己所以然,由是难一。况且我历来强调“多重价值”,即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可以共存,而非单一标准的社会,如果思想大一统,何来多重价值?抑或成了美国般的单边主义,跟我符合的就是对的,跟我不符合的,就是错的,不然就揍你,这样的社会何其可怕?想到此时,哑然失笑,埋头苦吃。

(中间省去大段在大理的游记)

在路上(大理-丽江)。

终于等到了上路。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期待,说大理是一生中必须要去的地方,我不敢苟同。大理的确很美,不过一圈下来只觉不来也不会遗憾,丽江人皆道美,每个未去之人自有自己的想法。车里很安静,大家许是累了一天吧。

车在小镇间穿行,很快进入山里。时天已全黑,山路极为难行,多为急弯死弯,路的一侧是万丈深渊,可见下面的盘山公路上星星点点的车灯,和远处灯火通明的村落,车不断转弯,上坡,师傅开得极是小心,不时有对面驶来的下山车,擦肩而过。车里异常宁静,不知道是每个人在为自己的命运祈祷呢还是累了一天正在休息,抑或想到梦想中的丽江。自小而来,不知恐惧为何,而当此时则实在感到了恐惧。整个人紧绷着,混不知山上已冷。透过车窗可见寒月和点星,身旁是暗黑起伏的山茸山木在月光下毛茸茸的混作一团。或许这样方好,人有所畏方无畏,到此情景才该理解畏与无畏的真谛。

大约上行了1小时,终于开始下山。车停在一个加油站加油,我们则下车活动。山里空气极其透明,冬日的星空一目了然,霎那变化尽在其中。心中一震,总认为星空包蕴了天地万物运行的道理,其间隐藏无数智慧。星空在变与不变间闪烁,却不正如相对的运动和静止?每一颗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又以看不见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放于星幕之下却不又是一个整体?为观测方便,人为的将星空分开,却不又是人们行为的规则?一时此星暗,一时彼星亮,却不又是人间荣辱?北京八年,已从未见如此完整透亮的星空。近年来于奇技淫巧方面有些心得,而于精神境界无甚突破,莫不跟此有关。深吸一口气,极目望去,原本灰暗的小星从星空中凸现出来,众星闪耀下,如梦如幻。

原来旅行的目的不在目的地而在旅途!有此三小时,已是不虚此行。

终于到得丽江!

    早上起了个早,不吃早饭,直奔古城区大研镇。

    古朴的建筑,贯穿全城的淙淙流水,逆流而上的锦鲤,真个是小桥流水人家。

我们在一个小餐馆吃饭,身后即是木桥和流水。小资们定会爱上这个地方。丽江粑粑和鸡豆凉粉皆算美味,潘金哥和潘金妹热情可亲。

享受了一个愉悦的早餐,我们租了自行车出发去束河古镇。

远处的玉龙雪山轮廓越来越分明,起初一些微云笼罩山头,我们不得见其庐山真面目。待我们接近,微云识相的离开。整座山拔地而起,远高于周围的群山,傲然立于天地之间。山脊线条粗硬,山体直上直下,如刀砍斧削,山头全白,更显悲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辽阔的坝子上平地而起,相对高度超过3000,海拔达5700,是以世人敬仰。一路目不转睛的注视玉龙雪山,天地间再无他物。

到得束河,除了十分安静外,令人失望。一如大研镇般,满街游客,店铺,酒吧。为了方便老外,很多招牌都以英语展示。这就是千年的茶马古道?这就是三千年的东巴文化?这就是心灵的净土?这就是距离香格里拉一步之遥的丽江?我凝望玉龙雪山无语,除了满街的土狗略显野趣,其它的不啻挂羊头卖狗肉。

在回大研镇的路上,我拍下了几张玉龙雪山的全影。我们的相机不好,难以现其全貌,也许它见证了这一切,包括远古时候的地震将两山分开,一为玉龙,一为哈巴,中为虎跳。它承载了一切,人世间的这点变迁又算得什么?

回到大研,归还了自行车,希望徒步寻找茶马古道的痕迹。失望之余总算有几点值得称道,一个东巴纸文化店铺藏在四方街背后;一个东巴占卜店无人看守;一个不起眼的小馆,里面大量的照片记录了百年来周边文化、地理、气候的变迁。东巴文化正在消失;玉龙雪山正在退后;满街的音乐除了象征性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楼情歌”外,就是“哼哼哈嘿,快使用双节棍”,酒吧、餐馆的招待们上身着民族服装,下身牛仔;青年人已拒绝学习纳西古乐;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当地土语也已接近灭绝,二十岁以内的人们只能听懂不会说。当古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深深忧虑,只有那些真正热爱古琴音乐的人才配得上这三千年文化的积淀,今天的丽江,已不复再是当年的茶马古道。话虽如此,你又凭什么说这里的游客仅为附庸风雅而来?你怎知人群中没有思贤慕古之人?

老婆嘟哝说,这跟大城市又有什么分别?心中一动。

我们是来旅游?朝圣?或是寻求平淡?更或是根本就是过惯了浮华,要来享受别人的落后?我问,“如果让你在人迹罕至但风景如画的地方生活,日子清苦淡泊,你能否接受?”答案很明显!几多人能够抛却浮华?那么我们凭什么要求自己生活于灯红酒绿之中,而让别人甘于平淡?而当我们厌倦了灯红酒绿,又去打扰别人的平淡而使得自己从厌倦中苏醒?原来每个人不过是单面标准,顺我者对,逆我者错。再想深一节,中国古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至此方知天人合一不是理想,也由此得到了天人合一的不二法门。佛家讲“无我”,道家讲“夫唯不居,是以弗去,夫唯不争,是以无尤”,儒家讲“舍生取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原来都是要抛掉自我的观念。

为何有此一说?生物原是与环境一体的。动物或居于山林,或栖于水底,或翱翔天空,或扎根破岩,莫不于自然混为一体。二件事分离了人与自然。一是语言,一是私有制。语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却彻底剥离了人和自然的沟通。人的很多天性因语言而退化。动物之间仅靠表情、吼叫、乃至第六感即可传递信息,生物无时无刻不在同自己所处的环境交流,而人只能靠语言。子非鱼焉知鱼乐?子非松岂闻松涛?难道只有闭上双眼,忘却世俗,摒弃人声,方可听到静寂万籁之声?私有制使得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立场,将自身与人和环境彻底割裂,从此人不须更不能与自然和他人交流。语言从形式上使得人与自然脱离,而私有制则从本质上使人同自然脱离。一个囷于自我的人就如包裹在钢铁真空里的空气,如何同环境交流?你看原生生物同环境只有一层细胞膜的界限,他们同环境混为一体,不知蝶于我梦中抑或我于蝶梦中?

想到此节,灵台一片空明。天人合一关键在于能否摒弃那些固有观念,真正的随势而行,顺时而动,从心所欲,而莫不合天道。如此说来虽易,要摒弃近三十年的社会化谈何容易?真如岂是一天一日即可见!

夜了,回眼望去,果是一片灯红酒绿。酒吧、餐馆已是高朋满座,吆五喝六。上身民族下身牛仔的店员还在招揽顾客。当互联网兴起,文化和历史已尽存于Google中,而非需躬亲实地。我保证你Google的茶马古道比实地的茶马古道还要多。全球化浪潮让世界大一统,这不是好事吗?世界真能大一统?心下惘然。

早上起了个早,直奔拉市海。山路上林木逐渐多了起来。一路和司机闲谈。此处原来猛兽极多,有豹子、熊和碗口粗的蛇,这几年已是难得一见。人来了,猛兽就走了。人进一步,森林就退一步。人进一步,森林就退一步。司机不住口的夸拉市海和源头,让我们心痒痒。

就我个人而言,拉市海要远比洱海漂亮。拉市海不是湖泊而是湿地,但并未进入选美中国之列。不过已相当漂亮。成群结队的野鸭水上嬉戏,大雁停在岸边,孤独而高傲的天鹅一动不动,还有几十种当地人也叫不上名字的鸟类。水清且浅,满是水草,机动船无法穿行,需人力撑船才行。远处群山环绕,村落遍布,十分安静。

我们以每人200元的价格骑马上山,我首次骑马,也一跃而上,用力过猛差点从另一端掉下,在师傅的指导下很快掌握。马儿在山间穿行,一路上山高林密,怪石嶙峋。山间皆是淙淙流水,清而欢快。路逐渐难走。我们进入了原始森林区。随着海拨的变化林木也逐渐变化。由灌木丛转而为针叶林,在转而为高大的乔叶林,又变为灌木丛。林密蔽日,满耳只闻水声松涛,十分惬意。

一路风光美不胜收,还可见远处的拉市海。终到源头。我们都叹为观止。河水十分清冽,喝了三口,只觉甜透心扉,水草宛若浮于水面,但却是在位于水下深处,只因水太透亮。四处群山环绕,青松苍翠,天高云淡,露白风清,当此美景,夫复何求。

朔源而上,只见泉水自山石中奔泻而出,山石间满是石隙,但其间遍布荆棘,不得入。登高而望,远处风过,松林齐偏向一边而后回复,如诗如画。

几个人在泉边野炊。把几瓶啤酒放在泉水边冰镇,以粗树枝吊了锅在火上烧着,吱吱的冒着热气。听这几个人说,明年就要在这里修建山庄。环顾四周,遍地面纸、塑料袋、甚至带血的卫生巾,只能仰天长叹,难道这天下,有人的地方,便不复美景?人与自然,要怎样才能和谐统一?欲望究竟有没有尽头?

恋恋不舍的离开源头,不知此地今后能否如旧。快速的骑马下山,乘小船回原地。江风凌厉,小船不时陷在浅处,又惊起无数飞鸟。师傅告诉我们下游的候鸟更多,风光更美。没奈何,担心误机,我们只得返回。

在去机场的路上,我深深凝望玉龙雪山,和雪山背后的虎跳峡。丽江,就是一个你去了还想去,去了不想走,去了想死在那里的地方。而她正在逐渐消失,也许只有玉龙雪山从未改变,亘古未变。它矗立于此,傲视群跻,又如更远处的梅里雪山,从未有人登顶,仿佛嘲弄。

由是以东巴纸写为游记,永志不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38-6550.html

上一篇:月近中秋分外圆,只是霓虹无限明
下一篇:天妒英才--怀念科幻作家柳文扬
收藏 IP: .*| 热度|

1 黄锦芳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