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病的基本传播模式是病原体感染特定的宿主动物,病原体在此类支持其繁殖的宿主动物体内扩增后,再感染同种或其他种类的宿主动物,病原体在这个过程中能一代一代持续传播下去。
狂犬病毒可感染所有的哺乳动物,但不能感染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其他所有低等动物。
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对狂犬病毒易感,但并非所有的哺乳动物对人都有相同的传播狂犬病的风险。
在考虑动物传播狂犬病的风险时,应当知道,哺乳动物可区分为狂犬病毒的储存宿主(reservoirs host)和偶然宿主(accidental host)两大类,只有储存宿主才有传播狂犬病的较大风险,而偶然宿主也称终端 (dead-end)或溢出(spillover) 宿主,此类动物没有或仅有极小的传播狂犬病毒的风险。
狂犬病毒的储存宿主 (reservoirs host): 在储存宿主动物种群内,能维持狂犬病毒的持续存在,即病毒在该种动物的群体内能一代一代持续传播下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病毒和动物都不会绝种。
狂犬病毒是一种致死率100%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传播的方式比较单一,传播效率也很低;患病动物必须在死亡前及时得到机会感染其他易感动物,才能维持狂犬病毒的持续存在,否则狂犬病毒与宿主就会同归于尽,狂犬病毒在该动物群体内就会自行消亡。所以狂犬病毒能在某个动物群体内持续存在是有非常苛刻的条件的,该宿主群体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和密度,必须对狂犬病毒高度易感同时其行为方式和生态环境都适于狂犬病毒的传播。
在世界范围内,狂犬病毒的储存宿主只分布在哺乳纲的食肉目和翼手目这两个目,其中最重要的动物种类罗列如下:
食肉目:
犬科:狗、狐狸、豺(胡狼)、狼等;
猫科:猫;
鼬科:臭鼬、貂、黄鼠狼、白鼬(雪貂)与鼬;
灵猫科:猫鼬与狐獴;
浣熊科:浣熊
翼手目:吸血蝙蝠、食虫蝙蝠等。
在狂犬病流行地区,上述动物中通常只有一种或两种对狂犬病的流行很重要 ,且不同的狂犬病毒株通常已适应于特定宿主,而这些病毒株的基因组也都相当稳定。虽然某一种病毒株偶尔会感染另一个物种,但通常不会在另一物种群体内持续传播下去。所以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可以根据不同病毒株的基因序列鉴定出该毒株是来源于犬类、狐狸、臭鼬、浣熊与蝙蝠等不同动物中的哪一种。
就世界范围的人狂犬病来讲,狗是狂犬病毒最重要的储存宿主动物。狗作为传染源在传播人狂犬病中占了99%,其次是猫。
狂犬病毒的偶然宿主 (accidental host):在偶然宿主动物种群内,不能维持狂犬病毒的持续存在,狂犬病毒在该动物群体内会自行消亡。这些动物(包括人)在狂犬病毒的流行病学上并不重要,所以也被称为终端 (dead-end)或溢出(spillover) 宿主。
此类动物除了人类,还包括其他灵长类(如猴),马、牛、绵羊、猪等家畜,以及各种啮齿动物(鼠类)等。
事实上,在偶然情况下,特别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可感染狂犬病毒。
被人、猴、马、牛、羊、猪及鼠等偶然宿主咬伤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下面转贴本博主在《健康报》发表的一篇短文,该文讨论的是如何处置鼠咬伤人的问题。对于其他偶然宿主动物咬伤人(包括人咬伤人)的处置,基本道理是相似的。
专家提示:老鼠会传播狂犬病吗? 原载:健康报(2011-12-22) |
人被老鼠(属于啮齿动物)咬伤的机会很多,占所有动物咬伤人事件的3%~10%(犬咬伤占80%~90%)。
对于被鼠咬伤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的问题,国内流行的观点是应当接种,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观点却截然不同。 2004年《WHO狂犬病专家磋商会首篇报告》特别提到啮齿动物中的狂犬病:“对北美洲和欧洲狂犬病流行地区成千上万的野生和住宅区啮齿动物的检查显示,很少发生啮齿动物感染狂犬病的现象,说明这些动物不是该病的贮存宿主。”该文件在关于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指南中特别说明:“暴露于啮齿动物、兔和野兔后很少需要专门的抗狂犬病暴露后预防。” 即被鼠咬伤,通常不用接种狂犬病疫苗。
在美国,除大型啮齿动物如土拨鼠会偶尔感染狂犬病之外,小型啮齿动物(主要指老鼠)在20年的监测期内未检出1只阳性动物,更未记载过鼠传播人的狂犬病病例。美国疾控部门未将鼠列为狂犬病危险动物。我国文献报告中偶尔有鼠传播人的狂犬病病例统计报告,但其致伤动物的确认均靠患者或其家属口述回忆,其科学性有待考证,而且数量也不多。
据笔者多年收集的资料和研究,认为WHO的上述观点基本适用于中国。特别是在非重点疫区被鼠咬伤,患狂犬病的可能性极小,被鼠咬伤通常不用接种狂犬病疫苗。
鼠对狂犬病毒人工感染高度敏感。鼠类是狂犬病的极方便的实验动物模型。但在自然界,鼠不是狂犬病毒的储存宿主,即在鼠群内部不能维持狂犬病的传播。鼠如果患狂犬病,只能是偶尔被其他动物咬伤引起的。狂犬病的自然宿主主要是食肉动物,而老鼠体型太小,被大型动物袭击后没有机会慢慢发病。
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鼠感染狂犬病只能是被疯狗或疯猫咬伤。鼠是夜间活动的动物,白天通常躲在洞里。试想一只鼠被疯狗(或疯猫)咬伤,然后又成功逃脱,又存活若干天直至发病,再有机会咬伤人。这一系列事件的每一个环节发生的几率都非常小,最终全部发生的概率接近零。所以鼠对狂犬病流行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关于鼠咬人后的处置,目前仅WHO有上述明确的指南,而我国卫生部尚未出台相关的工作规范。考虑到我国是狂犬病的高发国,鼠传狂犬病偶有报道,肇事鼠难以追踪等,因此建议在告知上述事实的同时,由就诊者自己权衡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