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u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yu111

博文

科研拯救人类,工程毁灭世界

已有 4115 次阅读 2012-12-4 15:20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工程, 科学研究, 生态, 人类生活, 军备

在科学网上看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科研误国,工程兴邦》。

 

前一段时间看到有人用伦理和宗教打压科学,现在又看到用工程来抑制科学。我本来想在飞机上睡一觉,看到这个题目觉肯定是睡不成了。也许作者的本意不是要反对科学,但这个题目实在是误导大众。如果我们以这个口号来贯彻十八大精神,那不仅仅是误国误民,更是要误世界和误地球了。

 

这个题目讲的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应用。

 

我们先不谈科研和工程的关系问题,不谈得意忘形的工程忘了生它养它的母亲科学的基本逻辑问题,也不谈“谈”和“干”的概念问题。我们先谈谈人类为什么要搞科学研究和搞科学研究的应用,即工程。

 

当人类在搞科学研究和科学应用的时候,有多少搞研究的科学家和搞科学应用的工程家想过这个问题?当我们在欢呼一个又一个“伟大”工程实现的时候,有多少人静下来想过:我们为什么要搞这些工程?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也很容易得到,只要你拿正常人的头脑想一想,这个问题的答案马上就有了:为了人类生活的更好。其它的都是空谈,干也是瞎干和蛮干。但是,工程给人类带来好处了吗?工程给人类究竟带来了什么好处?

 

人类的生活是什么?人类怎样才能生活的更好?人类的生活就是在干干净净的空气中呼吸,在清清澈澈的河水中饮水,有足够的粮食能吃饱肚子,有足够的衣服能温暖身体,在生病的时候有医药治病,在灵魂无聊的时候有文学和艺术让我们感动。

 

这就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生活。很简单、很健康、也很幸福。

 

我们不需要改变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率来让人类和其它动物窒息,不需要在我们的饮水和食物中放进农药、化肥、三聚氰胺和塑化剂,不需要让大气层越来越稀薄,不需要不断升高地球上的温度来烤焦皮肤,不需要把肥田沃土都变成钢筋水泥和柏油马路,不需要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物里制造损害健康的“营养品”、“保健品”,不需要造成摩天大厦等着地震来的时候没地方跑,不需要坐在汽车里停在柏油马路上闻别人的尾气,不需要建造无数的核电站来等着泄漏,更不需要制造原子弹来毁灭人类和地球。也许有一天我们在地球上呆厌了想要到外星球上去转一转,那也没有必要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地球上象傻子一样地大干工程,象疯子一样的大搞武器竞赛。我们不需要的,就是工程带给我们人类的非自然和不健康的生活。

 

我们不需要乌烟瘴气的、大干工程的生活。我们只需要吃得健康、穿得暖和、有医疗和文化教育的、普通和正常人的生活。

 

为了这么一种简简单单、健健康康的生活,我们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科学研究来认识世界,我们需要科学研究来保证粮食,我们需要科学研究来避免灾难,我们需要科学研究来治疗疾病。为了这些让人类过得更好的科学研究,我们需要一点工程。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的每一项工程都是对大自然的干扰,都有可能给人类和地球带来灾难。工程越多,干扰越多,工程越大,干扰越大。人类只要回顾一下历史,就知道工程究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今天反思人类的行为对地球和生态的影响,就应该明白我们不仅不需要大干工程来毁灭世界,反而要尽量的限制工程,不在非要不可的时候不搞工程。全世界都应该限制工程,而不是搞工程竞赛。

 

无限制的工程将毁灭世界,只有科研才能拯救人类。

 

为了不受世界上有些还没有进化成文明人的“人”的欺负,我们不得不搞一些工程和武器。但我们必须明白,工程和武器不是人类生活的目的,而是达到限制工程和消灭武器的手段。

 

一个引领世界的领袖国家不仅仅是工业、农业、经济、军事上的强国,更需要是和平和文明的强国。她必须站在全人类和全世界的立场,才能引领世界走向健康和和谐。

 

后记:我这篇文章的目的还不是要批判刘洋的文章。我是借刘洋文章的题目发挥来提醒现代人类不要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和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不要忘记人类认识世界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人类在为自己的能力和工程作品洋洋得意的时候,往往忘了我们在做什么。人类总是自作聪明地拆东墙补西墙,结果是摧毁了整座大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6037-639122.html

上一篇:为什么读博士 ?
下一篇:打架和打仗
收藏 IP: 61.171.26.*| 热度|

7 曹聪 张鹏举 罗德海 翟远征 吕喆 叶威源 刘振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