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国大豆产业面临危机,国家相继出台保护和刺激政策却难以遏制种植面积的下滑。实施大豆种植套养豆丹是的生产模式,有望突破大豆产业困境,更有利于促进豆丹产业的飞速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本文从技术、经济、市场三个角度对大豆套养豆丹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大豆产业;套养;豆丹;突破;困境
一、引言
自1996年大豆贸易放开之后,大豆的进口量从当年的100万吨(江涛等,2012)激增到2011年的5264万吨(海关信息网),占全国大豆消费量的79.8%(司伟,张猛,2011)。受国际大豆行情的影响,国内大豆价格一路走低,但种植成本却有所增加(徐彦,2011),农民总体收益下降,导致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11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为825万公顷,较上一年减少55万公顷,这是连续第二年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其中春播大豆主产省(区)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在346.2万公顷左右,约比上年减少22.9%,这是自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连续第3年下降(司伟,张猛,2011)。为维护豆农利益,保护农民种豆积极性,国家从2008年起实行东北地区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农业部2011年9月份发布了“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表示“要努力扩大大豆生产,稳定东北优势产区,发展黄淮海大豆产区,扩大南方间套种大豆面积”,但是中国大豆生产持续萎缩。由于作为大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的大豆加工业已经被外资所控,一旦我国没有足够的大豆产出,我国大豆产业的上、中、下游环节将全盘为外资所控,中国国内的大豆价格、日常消费、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都会受到巨大威胁[5]。对此,许多研究人员深感忧虑(赵明,2011;王春雨,李舒,2011)。在深入思考、分析原因的同时(丁志雷,2011;黄继炜2011;鲍磊,乔娟,2007;孟菡,周慧秋,2011),也各自从政策和技术角度提出了建议(郭清保,2011;吉文慧,潘勇辉,2011;国家大豆产业研发中心东北区域专家组,2008;关兵,黄一文,2011)。本人从事豆天蛾幼虫(以下称豆丹)养殖研究多年,在此提出大豆套养豆丹的新模式,实现中国大豆产业困境的破局。
二、豆丹及豆丹产业介绍
(一)豆丹简介
豆丹是灌云人对鳞翅目天蛾科昆虫豆天蛾( 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的幼虫的俗称,山东、河南等地又称豆虫、豆青虫。豆丹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安微、山东、江苏、四川、陕西等省。完全变态,幼虫共五龄,老熟幼虫钻入土中做穴越冬,俗称入蛰豆丹。豆丹是大豆作物的主要害虫,但同时,也是一道美食。豆丹做出的菜肴,不仅味道鲜美、嫩滑爽口,而且营养丰富(吴胜军等,2000),还具有降血脂(孙波等,2009)、治胃寒等特殊功效。
(二)豆丹贸易
苏北、鲁南等地普遍都有食用豆丹的习惯。尤其是苏北灌云县,豆丹是当地人招待贵客必不可少的菜肴,形成了灌云特有的豆丹文化。该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豆丹集散地,一条包括养殖、捕捉、贸易、餐饮、加工在内的豆丹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对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该县2005年豆丹总成交量8000吨,全县依靠豆丹相关产业效益达到1.8亿元。中央一套《科技博览》、七套《致富经》、《每日农经》等栏目对此进行了多次报道。
(三)豆丹反季节养殖
豆天蛾发生的季节性很强。自然条件下,幼虫期7-9月,以8月中下旬为害最盛。9月后老熟幼虫开始入土做成小室(俗称做窝)越冬。是以青豆丹(尚未入土的豆丹)在8、9月份集中上市,高峰期在八月下旬和九月上旬;十月份到次年3月份,市场上仅有入蛰豆丹销售。四到六月份,入蛰豆丹相继化蛹,豆丹市场存在一段青黄不接时期。但在灌云县,市场对豆丹的需求依然非常强烈,人工养殖应运而生。豆丹的人工养殖采用大棚加温或室内人工加温的模式,使入蛰豆丹提前化蛹和羽化,经交配、产卵、孵化后放养到大豆上,25-30天后捕捉销售,价格通常在200元/公斤以上,最高达800元/公斤。笔者在2011年4月进行的豆丹养殖培训班,到场的有20多家养殖户,每户的养殖面积都在20-40亩不等,灌云县及周边地区总养殖面积近千亩。豆丹养殖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三、大豆套养豆丹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一)东北大豆套养豆丹的技术可行性
灌云市场上的豆丹是经纪人从江西、湖南、湖北、苏南、安徽、河南、河北(按照豆天蛾发生时间顺序)等地贩运过来的,当地的农民通过捕捉豆丹,实现了种植豆丹和销售豆丹双收益,这些地区为灌云豆丹提供了稳定的货源。张跃进等的研究表明,大豆分枝期损失30%以下的叶面积,盛花期损失50%以下的叶面积,对产量影响不大,鼓粒期叶面积损失,产量降低明显(张跃进等,2003)。大豆的分枝期与开花期共35-40天,足够豆丹生长(30-31天),不至于对鼓粒期造成影响。并且,豆丹的食叶量也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只要控制放养密度,不会对大豆产量造成影响。豆丹反季节养殖在灌云及周边地区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在制种和田间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由于最近两年异常气候导致旺季豆丹价格飙升,当地已经有农户开始探索正常季节的套养豆丹模式。并且,每年的豆丹原种培育本身就是正常季节的养殖。辽宁蚕研所、江苏蚕研所、浙江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专业的甚至国家级的柞蚕或家蚕研究单位都位于在大豆主产区,技术力量雄厚,有了他们的参与,对套养豆丹的模式技术完善和面积推广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东北大豆套养豆丹的经济可行性
汪西强在笼罩条件下,大豆处于结荚初期和鼓粒期放养豆丹1龄幼虫,对食叶量、豆丹和大豆产量,以及综合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被取食后,造成空秕率增加,百粒重降低。每平米养虫量为10头时,大豆产量损失约为6.2%。每亩可得虫6670头,平均单虫重8.15 g,共可获虫54.36 kg,按天敌损失8%计,实得虫重约50kg。按目前市场售价10元/kg计,每亩养虫收入约500元。大豆产量损失约为6%,若按200kg/亩计算,则大豆损失12 kg。按市价2.2元/kg计算,则大豆损失为26.4元/亩。两者综合,饲养豆天蛾的大豆田比普通豆田每亩增加收入为500- 26.4=473.6元(汪西强等,2002)。实际上,由于2011年的恶劣气候,豆丹产量减少,价格上升。进而导致作为种虫的入土豆丹量少且质量差,2012年的地头最低收购价已经上涨到了29元/kg,零售价则为50元/kg。
(三)大豆套养豆丹的市场可行性
除了江苏连云港、盐城、淮阴、宿迁等地外,山东的临沂、日照、潍坊等地都有食用豆丹的习惯,只是食用方法略有差别。在江苏,豆丹肉被擀出来,翻转的中肠包裹蛋白,成为豆丹果子,与占瓜、丝瓜、青菜烧制。山东则食用油炸或水煮的豆丹。每年都有山东来的客商,在旺季常驻灌云收购较大的、擀出果子不成形的豆丹。灌云一家最大的加工厂,每年加工20多吨,煮熟、冷冻后销往山东。另外,河南省的南阳、鲁南,辽宁省丹东、牡丹江、辽阳、营口、鞍山、沈阳(张绪卿,石理鑫,1986),吉林省的吉林、辽源、通化、四平、延边(李金志,吕继业,2009)、黑龙江的讷河、嫩江、绥化、哈尔滨海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8)等传统柞蚕养殖地区,历来有食用柞蚕幼虫和蛹的习惯,并且有较为成熟的蛹虫草(刘勤等,2004)和雄蛾酒(陈晓平等,1999)等深加工生产工艺。豆丹还可以加工成蛋白粉、方便面汤料等产品,消费群体很大。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功能性昆虫食品,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加以有效引导,市场将更加巨大。
四、实施方法及推广步骤
(一)实施方法
目前的豆丹养殖过程是室内制种,用挂卵卡的方法进行稀放养殖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大豆套养豆丹时同样可以采用,只是放养密度必须大幅降低,并根据市场豆丹价格及时调整,实现大豆和豆丹共同收益的最大化。另外,养殖面积足够的的情况下,可以放飞交配后的雌蛾,让其自行产卵,能大幅节省人工。但这种模式由于缺少卵面消毒的步骤,必须对原种进行严格的目检和镜检,确保种虫健康不带毒。
(二)推广步骤
灌云及周边的反季节养殖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仅以养殖豆丹为目的,正常季节的套养目前尚未开始。近几年豆丹高企的价格,很多当地大豆种植户都想套养豆丹,苦于无人提供卵或低龄幼虫。因此,大豆套养豆丹的模式可以从这些地区开始,并作为示范,逐渐向山东、河南、辽宁、吉林等有豆丹或柞蚕食用习惯的地区推广,最后是其他大豆种植区的推广。套养模式的推广必须与市场推广同步,市场推广则以豆丹食用文化推广先行,而豆丹文化的推广则宜从高端消费市场入手。
五、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方面
需要蚕研所等专业的机构参与,繁育出生长周期短、料肉比高、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建立专业制种场,规范制种、放养和田间管理等流程。另外,由于套养豆丹,放养豆丹后发生的大豆其他虫害的防治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发生时间、生活特性、施药品种等方面实施差异化防治是一条可行的思路(王卫平,2009)。另外,需要预防豆丹二次成灾。东北地区由于冻土层厚,豆丹老熟幼虫必须在草堆和土堆下才能越冬,因此,只要
(二)市场方面
豆丹养殖一旦与大豆产业挂上钩,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市场规模、消费群体将完全不同。从餐饮的角度,可以采用美食节、开发新菜品、连锁加盟等方式进行扩张;深加工则包括蛹虫草、蛋白粉、调味汤料、雄蛾酒、保健胶囊等产品。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吸引资本的投入,促进龙头企业的形成,进行养殖技术、豆丹文化的推广。市场必须走在生产的前面,采取定点示范,稳步扩张的推广,避免市场供应量大的波动。
六、结束语
事实上,安徽、河南、河北等豆丹产地的农民多年来一直在实施种植大豆的同时套养豆丹的模式,并且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当地也形成了捕捉、集中收购、贩运一条龙服务,有效促进了就业,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两年由于夏季旱涝交替,全国豆丹产量已经大幅减少,今年的价格是前年的三倍,出现了巨大的市场真空。作为一种健康美味、绿色环保的昆虫蛋白,推广豆丹养殖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破局当前大豆产业的困境,促进豆丹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广豆丹食用文化可以有效拉动内需,改善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司伟等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计了19832007 年25 年间中国12个大豆主产省(区)大豆生产技术效率变化,指出中国大豆生产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在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要想提高自给率,迫切需要技术突破和经营制度创新(司伟,王济民,2011)。豆丹套养豆丹的生产模式,为大豆产业困境的破局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参 考 文 献
1.江涛,姜荣春,王军:《从大豆产业开放及其产业格局演变看粮食安全》,《国际贸易》2012年第2期。
2. 2011年我国进口大豆监测报告,海关信息网www.haiguan.info.
3.司伟,张猛:《2011年大豆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大豆科技》2011年第6期。
4.徐彦:《2010年东北大豆市场形势分析及后市展望》,《农业展望》 2011年第11期。
5.高淑华,王建威:《大豆产业濒临不安全状态》,《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9期。
6.赵明:《国产大豆产业遭遇生存困境》,《财经与投资》2011年第12期。
7.王春雨,李舒:《豆殇——我国传统大豆产业的生死抉择日期》,《农产品周刊》2011年第1期。
8.丁志雷:《国外大豆产业现状分析及启示》,《世界家苑》2011年第17期。
9.黄继炜:《定价权缺失影响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研究》,《金融经济》2011年第10期。
10.鲍磊,乔娟:《东北大豆优势产区国际竞争力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年第07期。
11.孟菡,周慧秋:《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对黑龙江省的借鉴与启示》,《黑龙江粮食》 2011年第2期。
12.郭清保:《2011年大豆产业政策需思变》,《期货天地》2011年第4期。
13.吉文慧,潘勇辉:《大豆产业危机与政府财政责任》,《财税纵横》2011年第14期。
14.国家大豆产业研发中心东北区域专家组:《东北大豆产区生产形势和技术指导意见》,《大豆科技》2008年第3期。
15.关兵,黄一文:《黑龙江大豆产业危机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
16.吴胜军,孟旭,陈绍军:《豆天蛾主要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淮海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17.孙波,张桂征,殷浩等:《6种食用昆虫对小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食品科学》2009年第9期。
18.张跃进,王永锋,刘健,马赛飞,裴桂英,缑国华,侯俊奎:《不同生育期大豆去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大豆通报》2003年第5期。
19.汪西强, 陈春秋, 赵虎, 张艳秋. 豆天蛾田间饲养量及效益研究. 昆虫知识, 2002, 39(1): 30-33.
20张绪卿,石理鑫:《辽宁省柞蚕业资源及区划简述》,《蚕业科学》1986年第3期。
21.李金志,吕继业:《论柞蚕原生态放养》,《北方蚕业》2009年第4期。
22.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蚕业发展的意见》,黑政办发(2008)42号。
23.刘勤,霍锡敏,洪恩众:《柞蚕幼虫接种冬虫夏草菌试验初探》,《北方蚕业》2004年第4期。
24.陈晓平,崔敬爱,雷雨:《蚕蛾综合利用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5.王卫平,李贵波,宋书利,于洪宽:《宽甸县柞蚕场花布灯蛾危害及防治》,《辽宁丝绸》2009年第2期。
26.司伟,王济民:《中国大豆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10期。
后记:这是一篇充满幻想的文章,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不过,我将用余生将为之奋斗。
后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