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bt92 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

博文

水电地质勘探既要让水坝安全,也要让民众放心

已有 3453 次阅读 2012-9-24 15:2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office, false, xml, 地质勘探

924张博庭在贵阳《水电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和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早上好!

 

首先,请容许我代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和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对承办本次会议的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和共同主办单位中国水利电力科技信息网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中国水电学会的参会代表,我想借此机会从我国水电建设的角度简单的谈谈地勘工作的有关问题。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和国家社会减排温室气体的要求,我国的水电开发建设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实现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2020年非化石能源达到15%的承诺,我国水电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前不久刚颁布的十二五水电规划目标,是要开工1.6亿千瓦。要知道我国水电前100年才总共建设了2亿水电。而今后5年内就要开建1.6亿,可想而知,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速度?然而,根据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测算,如果不能完成这一目标,我们的国际承诺就要落空。我国的科学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

 

根据我国当前的具体形势,无论我国水电建设的技术水平还是能力都是世界领先的,应该说我们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本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实际当中却还有很多具体的困难,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受到极端环保宣传的误导,社会公众对我国水电建设的大提速,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

 

如果客观的分析,目前社会公众担心水电的主要问题,除了移民和生态环保之外,还有地质安全问题。可见,我们水利水电的地质勘探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对当前我国水电的开发建设以及我们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在座的都是水利水电地质方面的专家,在此我想强调的是,我们除了要在科学技术上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之外,还必须要做好信息公开和科普这样两方面的工作。否则的话,即使我们所建的水电站和大坝非常安全,但是,我们仍然无法做到让民众知道,让公众放心。

 

从以往实践的结果来看,我们水电的地质工作做非常成功。例如,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地的工民建筑物都遭遇到了极大的破坏,死亡和失踪的人数近十万人,但我们建在震区内的2000多座水电站,竟然没有一座出现了垮坝或者发生了次生灾害的。不仅如此,由于水电站的安全性比较高,很多水电站还在地震中发挥了积极的救灾作用。例如,距震中十几公里的紫坪铺水电站。不仅水库大坝没有产生次生灾害,而且电站周围的山体也没有出现严重的滑坡,虽然由于送出线路受损,停止了发电,但地震后几天就恢复了供电。水库所形成的宽阔水面,也成为当时唯一的救生通道,有力的支援了抗震救灾,拯救了大量的生命。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地质工作尤其功不可没。根据汶川地震后的震损调查,我们发现镇区所有水电站凡是经过工程处理的边坡,没有一处在地震中发生问题的。这充分说明,我们水电工程的地质工作,做得非常扎实,非常科学。因此,才能让水库大坝足以抵御特大地震袭击。然而,由于极端环保的一些片面宣传,我们的公众所得到的关于我国水电建设的信息,却不完全是这样,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例如,最近有一位从重庆煤矿学校中专毕业后干了几天环保就下海、搞漂流探险的杨勇先生,就在媒体上就很红火。他多次通过媒体编造说“我们金沙江的水电开发,连基本的地质情况都没搞清楚”。关于金沙江水电,杨勇原话是“整个中国的地质权威集体失语。还有,就是金沙江这一段,除了上世纪60年代沈玉昌、唐邦兴等科学家,就只有我走过。”。由于这种谣言被媒体广泛的传播,所以,“金沙江水电开发,地质权威集体失语”地质风险极大的概念,在社会上一度广为流传。

 

目前,不少公众还以为我们的金沙江水电,就是发电公司为了赚钱,在没有搞清楚地质环境的情况下就仓促开发建设了,存在着巨大风险和威胁。事实上,我们专业人员当然知道,一个水电站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须对地质环境做出深入细致的全面勘查。

 

例如,我国怒江水电站大都还没有经过初步设计,但是我们地质工作者仅对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马吉水电站的地质情况的地质勘探,就已经开凿了十几公里的平硐。这个水平探洞的长度已经超过了我国上个世纪早期的北京一号线地铁。另外,该电站地下的钻探的总深度累计也早已经超过了十几公里。其实,我们哪一个水电工程在进行初步设计之前,不得有地质人员在那里勘探几年?而对于已经在建设中的金沙江水电,那个杨勇先生居然敢说“除了上世纪60年代某某科学家,就只有我走过”。这种在我们专业人员看来绝对是天方夜谭的谎言,但是,在社会上却仍然很有市场。

 

因为,在某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社会公众难免要把杨勇那样的非专业人士,当成了真正的地质专家。而认为我们水电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只是水力发电方面的专家,不懂地质。但实际上,地质是我们水电建设中最基础的专业之一。在座的就有毕业于北大地质专业的,也有很多地质院校和科研单位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而那个所谓的地质专家杨勇,却是一个考不上大学,还要到处冒充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非专业人士。面对媒体,为了能得到地质方面的话语权,杨勇曾经冒充过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研究员,冒充过博士。在多次造假被人揭发出来并受到警告之后,杨勇索性自己开办了一个“横断山研究会”,自诩是首席科学家。

 

然而,对于不了解具体情况的公众来说,却难免还会相信媒体所介绍的这个首席科学家,既然“权威”的首席科学家都已经公开的站出来批评水电建设不曾考虑地质风险了,那么老百姓还能不担心吗?不过,他们哪里知道,这个首席科学家其实是自封的,是专门用来唬人的。

 

当然,我也承认,这位杨勇先生在旅游和探险方面还是很有经验、很有造诣的。但是,非常遗憾,旅游探险目前还既不是一门科学,也还不能算是一项职业。因此,目前我国既没有旅游探险方面的专业职称,也还没有相应的技术职务。这对于一生热衷于旅游探险的杨勇,这也确实有点不公平。所以,不甘寂寞的杨勇先生,为了让公众对自己的行为关注、感兴趣,相信自己说的话,就要拼命把自己的旅游探险往某一门科学(的考察)上靠,同时还要给自己编造出一系列虚假的专业背景。而事实上,一个寻求冒险和刺激的业余探险爱好者,声称他曾经去过哪里、哪里,对于地质勘探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难道杨勇的眼睛有特异功能,能透视到岩层地下?不钻探,不打洞就能看清楚岩层下面的地质情况?

 

我们搞地质专业的同志都应该很清楚,如果不深入的实地勘探,你就是走过某地方一千遍、一万遍,对于真正了解那里岩层的地质环境又有多大的用处呢?我们的水电地质工作者,不仅要走遍所有水电开发的地区,而且,一定要在那里住下来,进行实地勘探,并为水电建设提供翔实可靠的地质资料,否则,一个水电工程根本就不可能设计,更不可能进行建设和施工。

 

大家看看,分明是我们专业的地质工作者为了搞清楚某一工程的地质情况,保障所建工程的安全,可能要在山沟里勘探上几年。但是,由于社会公众不知道,不理解,再加上个别媒体和伪专家的欺骗宣传,大家却以为,我们除了想发电赚钱之外,连什么地质情况都不管不顾。因此,尽管我们所建的水库大坝和水电站非常安全,但是,公众却总不放心。不放心,就难免不支持,甚至还会站出来公开反对。

 

类似由于极端环保的误导宣传,公众的概念与客观现实完全不符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一些极端环保宣传认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地质脆弱,地质灾害频发,非常不适合建水电站。而事实上,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严重,就是因为该地区的河流还处在发育期,青藏高原地面不断的隆起上升。使得该地区变得山高水急,江水带有极大的能量,不断的切割山谷,造成该地区河谷不断地被深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必然就会随着地形的变迁经常发生。

 

很多不了解情况的人,都担心水电工程会加剧和引发地质灾害,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考虑一个工程的边坡稳定,我们决不能忽视工程当地的原始地质条件和历史背景。目前,社会上有一些责怪水坝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逻辑非常滑稽。没有修建水坝之前,如果地质灾害严重,反对人士就会大谈该地区地质灾害,如何、如何的严重,绝对不能修建水坝(例如,以前说三峡不能建坝,现在又有人说怒江不能建,说西南地区地质脆弱不能建水坝)。可是,当水坝建设者们,真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克服了当地的复杂地质条件,治理、减轻了地质灾害,甚至成功的建设了水坝之后。他们就会立刻摇身一变,把该地区原有的地质环境危险性全都抛开不谈。此时,一旦再发生任何地质灾害,就立刻变成了是修建水电站和大坝所造成的地质灾害了。

 

例如,我国怒江地灾区目前的地质灾害非常频繁,沿着一条几百公里江边的公路每年发生的大小地质灾害也有上百起。然而,如果你进行了水利水电开发,尽管你能够成功的治理了其中的99起,剩下一起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可以被人说成是由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特别是在水电工程的建设期间,当工程的减灾作用还不能发挥出来的时候。

 

今年我国的降雨量大,暴雨集中。我们建设中的白鹤滩、锦屏等水电工地都先后遭遇到了较严重地质灾害的损失。这也成为了一些反水坝人士诬蔑水电开发的一种口实。但是,实际上这是自然界中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只不过由于我们正在那里修建水电站,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可以说这是我们水电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承受的风险和代价。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汶川大地震正好发生在紫坪铺水电站建设的初期,发生在大量的施工人员已经进场,但坝肩的山体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加固处理的时候。那么,我们肯定要遭受很大的损失。但是,事实却最后证明了,一旦电站建成之后,如果再发生地质灾害则可以大大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就是水电开发与地质灾害风险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

 

根据科学道理分析,水电工程修建之后,将从三个方面改进原有的自然边坡的地质条件:一是,水电开发就是把江水切割岸坡的能量利用起来发电,减少江水对河谷的深切,使河流发育趋于缓慢、稳定,最终会从根本上中止了河流沿岸地质灾害不断发育的趋势,具有长期的减灾效果。二是,在水库蓄水的初期,是一个水库新库岸的再造期,也是该河流将以往所形成的隐性的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三是,为了所建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库区内主要的滑坡体进行人工排除,或者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护坡处理,直接减少地质灾害的自然发生率。

 

所以,当前全世界的普遍现实是:凡是水能开发丰富,却又没有得到开发的地区,经常都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然而,凡是水能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的地区,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库岸再造之后,就很少再发生地质灾害。比如,我们大家什么时候听说过,我国的新安江、丰满这些水能资源早就进行了开发的地区发生地质灾害呢?什么时候听说水电开发非常充分的法国,哪里发生地质灾害了呢?显然,无论是科学道理,还是客观现实都能够证明,水电开发最终是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

 

然而,目前我们水电地质工作者所面对的现实却不能令人乐观。尽管我们所建设的工程非常安全可靠,但是,公众却很不放心。尽管我们的水电开发是治理和减少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但是,公众却担心可能会加剧地质灾害的风险。

 

所以,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水利水电的地质专业工作者,不仅要做好我们本身的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用科学的方法保障水电大坝的安全,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信息公开和科学普及工作,让公众了解我们工作的实际情况,不要被一些伪科学的虚假宣传所误导、所欺骗。

 

总之,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并尽可能的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公众,是我们水电地质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我们的目标不光要建设好安全可靠的大坝和水电站,而且还要建设出,让人民放心的水电站和大坝。我们在为人民造福的同时,也要做到让人民理解和满意。

 

这就是我今天代表水电学会要和大家交流探讨的内容。最后,我预祝大会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5826-616332.html

上一篇:中国的水电开发为什么要大发展、大跃进?
下一篇:与胡懋仁网友商榷“什么是生产力?”
收藏 IP: 219.141.2.*| 热度|

4 赵建民 吕新华 xzone cnyjjsu2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